一、中国远征军组织的由来(1 / 2)

作品:《中国远征军:滇印缅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

1941年12月,日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12月下旬,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有记者问蒋介石,万一缅甸不守,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蒋介石回答说,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国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中国政府决定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在大英帝国主义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对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而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缅甸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大后方的安危。然而英国人虽然自顾不暇,却不愿中国插手缅甸事务。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很恼火。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对在欧洲焦头烂额的盟国也很重要,只要拉着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战,英美就可集中力量对付德国,不要忘了,人是战争是宝贵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罗斯福决心说服英国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国人共同抗战,为了协调英中军队的关系,美国派出一位将军到中国任参谋长,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中国人,由亚洲人解决亚洲人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就可以全力去对付欧洲战场了。不久,著名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成为“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

1942年2月的一天,在美国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位瘦削的美国将军登上一架飞机。这位原西点军校的教官,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学过中文,曾在北京任美国使馆的武官。现在,他又要到遥远的中国,担任战区参谋长,他的名字叫约瑟夫?史迪威。

1942年2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族旗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这就是由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杜聿明: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4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1942年2月间,中国军队才先后动员入缅;3月12日,即仰光失守后第4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

前一阶段,自1941年12月11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