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战功(2 / 2)

作品:《中国远征军:滇印缅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

30日晚,杜命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22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五个联队激战达12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

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混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5军、第66军分布在长达300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5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此间,史、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而蒋介石又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

第5军各部回国经过之处,都是些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虫成群、蚂蟥吸血。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同敌激战中负重伤,不治去世。杜聿明的远征军分三路撤退,他本人率200师为一路,第5军96师为一路,均撤离回国,而孙立人率新38师,廖耀湘率新22师则翻越野人山,撤退到印度,编为驻印军。

杜率第5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这次作战失败是学生指挥无能,未能完成任务,为国争光,请校长处分。蒋不仅没有给杜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之职。

刘安祺(1903年6月10日-1995年9月8日),一级上将,字寿如,乳名开秦,山东峄县(微山县)韩庄人。

刘安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期。陆军大学一期、国防大学二期毕业。早年投身军界,历经东征、北伐以至“剿共”、“讨逆”诸役,由排长升至兵团司令官、青岛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军团司令。

刘安祺原属胡宗南的部下,1936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战期间,曾任第87师261旅旅长、第8军第61师副师长、78师师长,97师师长,第1军第75师师长。后任第57军军长,青年军第6军、第21军军长,第71军军长,第7兵团司令官。

1946年起任青岛绥靖区司令官兼行政长,1949年6月16日发起著名的青岛大撤退,此撤退极为成功,但为了民族利益,拒绝了蒋介石城市大破坏的命令,作了一件大好事。蒋中正曾以快慰的心情说道:“此次青岛撤退,最为完整,不但军队及装备物资毫未损失,并将在青的反共人士及青年均已撤退赴台,至可嘉慰。”后任21兵团司令官。继赴琼、穗作战,掩护广州撤退。1948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到台湾历任军职:1950年任台中防卫区司令。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兵团司令官、陆军预备队训练部司令、金门防卫部司令、“陆军总司令”、三军联合参谋大学校长、“国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1969年起连续被聘为国民党第十至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70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74年任中央信托局理事会主席,1982年辞去该职。曾被聘为“中华民国”“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罗友伦,字思扬。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7期、陆军大学第8期毕业。后赴美国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副师长、师长,第49师师长、新6军军长。

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宪兵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陆军副总司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中华民国”驻萨尔瓦多“大使”。

王楚英,1923年11月出生,湖北黄梅人,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生。曾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战史的研究专家。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4岁的高二学生王楚英不甘人后,考取了18军干训班,在短暂培训后,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及中国远征军。1941年,王楚英随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侯腾入缅,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并任队长,协助英军作战,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第一枪。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王楚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1944年,黔南告急,王楚英被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他多次率领突击队,深入敌后作战,参加了对日的最后一战。1945年8月,王楚英又以警卫负责人身份,亲身经历了中国战区日军从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的全过程。先后6次获由蒋介石颁发的忠勇勋章、海陆军奖章等,曾荣获英国政府的丰功勋章。1950年起王楚英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高雄警备区及52军参谋长等职。1952年被蒋经国调任“总政治部”第5组代组长。1954年,王楚英借到香港考察之机起义回国,现为南京市政协委员。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天津南开大学肄业(1936~1938),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10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1940),任陆军第14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1947)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学位(1954),硕士学位(1957),博士学位(1964)。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朱立民,英美文学家,1920年11月12生于哈尔滨市,原籍江苏川沙。1932年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毕业后入东吴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因抗战方殷,国步维艰,他在大三时,投笔从军担任译员,随远征军在缅甸、昆明任美军联络员。

云铎,中国航空委员会官员。

程敦荣,第14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飞行员。

李光熹,中国空军第3飞行大队仪表员。

陈应明,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工程师。

邹德安,第五军军部作战参谋

王树勋,远征军第71军直属山炮营2连上士通讯员、美军派驻71军炮兵联络指挥部准尉。

尤广才,中国远征军第54军50师特务连连长。

刘桂英,中国远征军新22师野战医院女护士。

卢国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第6军14师译员。

王恩溥,中国远征军第5军96师228团迫击炮连排长。

张家福,中国远征军200师少校。

邓述义,中国驻印军独立战车第五营士兵。

陈永益,中国驻印军新1军50师士兵。

李祚达,中国驻印军炮4团士兵。

王汉忠,中国驻印军新1军30师炮兵二营通讯兵和技工。

邱枫,中国驻印军战车营中士。

周文星,中国驻印军指挥部士兵。

潘克勤,中国驻印军新30师89团第3排排长。

黄隆炽,中国驻印军新1军教导总队士兵。

杨毓骧,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一营二连汽车兵。

胡子龙,中国远征军第5军新编22师65团2营3连指导员。

姚拓,中国远征军第87师260团2营6连副连长。

张清伦,新一军新38师113团4营4连战士

叶进财,中国远征军某部“少尉”士兵。

张子文,中国远征军某部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