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后的离别(4 / 5)

作品:《军魂,最后的救赎

同时,他命令延安观察组的族长约翰立即返回美国,尝试说服美国政府立即和共产党建立直接联系——他已经敏锐的感到抗战后中国内战的胜利一方。

他也没忘记陈纳德,虽然两人关系很紧张(关于空军第一还是陆军第一的问题),但是还是向他发出了一封彬彬有礼的信,对他率领的“飞虎队”战绩表示肯定和赞赏。

蒋介石派来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史迪威则谢绝了,最后对蒋介石留下了一句话:“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终于离开了重庆,乘坐飞机前往印度交接盟军的工作。

一路上,他在兰姆伽稍作停留,看望了一些老部下——由于罗斯福命令他保密,因此,他不能向他们道别。不过离开前他还是向自己最欣赏的孙立人发出了一封信,以表示对他的认可和赞许,并对即将发起的八莫战役表示了期待。

1944年10月27日,史迪威完成了在东南亚战区的职务移交,乘坐飞机返回美国本土——距离他上一次踏上美国本土时已经过去了足足3年多的时间。

由于此刻正值美国大选,史迪威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被解职算是罗斯福政权的一个污点,于是陆军部并没有给史迪威安排新的职务,而是让他回到家尽量避免和外人接触,处于半软禁状态。

然而史迪威的离职,如此大的人事调动自然是纸包不住火,被透露后立即在媒体上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纽约时报》在第一版就尖锐的指出:“……史迪威的决裂,起因是蒋介石拒绝全力进行战争……此事意味着美国默认一个垂死的反民主政权的胜利,这个政权更关心的是维护其统治,而不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美国现在是在消极的支持着一个日益不得人心,并在中国失去信任的政权,一个依靠3套秘密警察系统和关押政治犯的集中营维护其统治的政权……”

面对国内的评击,罗斯福一面召开新闻发布会,一面让陆军部对史迪威下了“封口令”,让史迪威“少说两句”。史迪威将军只得在家耐心编写回忆录,并且谢绝了一切访客和记者。

时间一转眼到了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位总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迪威的“软禁”终于被解除。根据魁北克会议精神,为了即将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的登陆行动,马歇尔将军特地将史迪威调到了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手下。

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比史迪威高一届,他最先想让自己这个学弟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却被史迪威婉拒,希望直接带兵。

1945年6月,史迪威被正式任命为第十集团军司令,参加对日作战。但是由于对日大规模作战已经基本结束,因此,第十集团军并没有赶上任何大规模的战役。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也在同月对日宣战,150万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率领下越过边境杀入东北,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发动了全面的反击。日本投降,二战终于结束了。

1945年9月2日,史迪威参加了在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9月7日,他又亲自主持了琉球群岛的日军投降仪式——然而他并没有等来战前口口声声要“共管琉球”的中国军队。蒋介石战后害怕得罪日本,这个曾经是中国附属的岛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抢占了大半个世纪,最后还是“还给”了日本,也就是现在的冲绳。

本来按照原计划,史迪威的第十集团军要前往朝鲜半岛接收日军投降。不料此举竟然牵动了蒋介石敏感的神经,他直接致函杜鲁门,要求解释“史迪威登陆‘中国沿海’的问题”。虽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对此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朝鲜半岛也算中国沿海?但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敏感,他们还是下令第十集团军回国,改由其他部队进驻朝鲜半岛。

史迪威对此虽然有些失望,不过也只能执行命令。但是对于中国这片土地的感情,让他还是向马歇尔提出申请,希望在第十集团军回国前,让他以私人身份,去北平看看,造访一下老朋友。当马歇尔将这个要求转交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断然拒绝,声称史迪威的造访会给共产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