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功败垂成(3 / 3)

作品:《军魂,最后的救赎

不过,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史迪威,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距离真正的“大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44年5月17号黄昏时分密支那城河堤处日军阵地

整个密支那一片寂静,没有枪声炮声。白天进攻的盟军部队只注意外围清扫,没有直接进攻密支那,而唯一一只受命进攻的5307支队所部竟然在外围的密林中迷了路,未能赶到密支那发动进攻。

这就给了日军充分的布防时间,不但完成了市内的布防,还可以抽调兵力在城郊区域安插防线,甚至动员起来一大批缅甸伪军协助防御。

守卫河堤的指挥官中村中尉一脸的紧张——他是从机场逃出来的,亲眼见识过中美军队的战斗力。如果放在以前,他早就因为丢失机场的罪被下令切腹了。但是现在密支那严重缺人,所以才让他“戴罪立功”。

不过,一想到机场时中美军队那股不可阻挡的攻势,中村也知道,自己恐怕要战死在这里了。

突然,远处一阵鼓乐声传来,让驻守的日军顿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接着,他们就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一只中国军队的鼓乐队正排着整齐的队列,敲锣打鼓挥舞着军旗,大摇大摆的向密支那方向走来。他们大部分没有武器,四周也没有发现其他中国军队,甚至也没有炮火掩护。

日军看呆了,一脸懵逼的面面相觑?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这只“仪仗队”受命在密支那外围等候,一旦美军拿下密支那,就做个入城仪式。而这只部队的指挥官由于通讯联络不畅,也不懂英语,中美间的联络有些混乱。那只5307支队的部队因为迷路,错误的攻下了密支那外的一个村子。他们就误以为美军已经拿下了密支那,再加上密支那风平浪静,没有战斗的迹象,于是就想来个“实地彩排”,就拉着人过来了。

中村中尉吃惊归吃惊,不过自然也是不可能让这些乐队进城了,他一声令下,四周的日军火力全开,立即有无数中国官兵倒在血泊之中。剩下的官兵大部分没有武器,只能丢下乐器,狼狈逃窜。

眼见中国军队逃了,中村没有犹豫,立即带人追了出去,又一路歼灭了不少中国官兵。等他们回来,看着那一地的战利品和中国俘虏,士兵们的士气再次高涨起来……

1944年5月18日清晨密支那

终于找到正确路线的5307部队从另一个方向向日军发动了进攻,然而,当他们冲入密支那城后,四周无数的火力点猛然向他们开火,密集的火力立即让他们死伤惨重。

不过这只部队也是精兵,官兵们迅速找好掩体,开始有条不紊的反击。

不过,战斗开始后,指挥官金尼逊上校很快就发现情况很不对劲——日军的火力太强了,起码有10挺以上的92式重机枪对他们进行火力压制,还有大量轻机枪和迫击炮,怎么都不可能是“不足一个大队”的样子。

不仅如此,他还惊讶的发现,起码有一个大队的日军正在向自己的后方迂回机动,大有将自己的部队包围的态势。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金尼逊上校果断的下令撤退,在日军形成包围前,迅速撤出了密支那,这才避免了被日军围攻的结果。

不过,看着这出乎意料的抵抗,金尼逊上校明白,这场仗不那么好打了……

与此同时缅北高黎贡山

这是怒江边的一道分界线,海拔最高的高度大约6000米左右。这里将远征军的两个目标——腾冲和龙陵分开,让远征军只能分两路同时进攻。

不过根据战前的航拍侦察,日军在这里并没有留守太多的兵力,因为在这里运输补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在远征军反攻的计划中,需要先出其不意的强攻占高黎贡山,将敌56师团切成两段,切断腾冲和龙陵之间的联系。

先遣团首先出发,作为第十一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他们一水的美械装备,指挥官杨继武上校更是受过美国训练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军官。他们的任务是配合第20集团军解决高黎贡山之敌,确保11集团军的侧翼安全。

只是战斗一开始,一阵猛烈的炮火就砸在行进中的先遣团的头上,原本光秃秃的山坡上猛然出现了无数的火力点,将先遣团的官兵们扫倒在地。装备精良的官兵们一面请求炮火支援,一面强攻敌军堡垒,但是连续几次都被日军打了回来。只能躲在掩体后面不断射击。

团长杨继武看着山上密密麻麻的火力点,本来下令从敌人的火力死角包抄,但是一打起来才发现这里的日军出奇的多,根本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火力死角和缝隙。而且不少工事反倒是在他们炮火的死角,炸不到。自己的进攻位置倒是怎么打怎么难受,似乎早就被日军洞悉了一样。

杨继武的心里有些担心起来——他们最早炮击和进攻的日军工事上,几乎没有几个日军。但是这条本来是出其不意的偷袭高黎贡山的道路上却集中了日军这么强大的火力和兵力,显然有些不对劲。

想到这里,杨继武急忙跟自己的上级联络,建议临时修改一下进攻计划,绕过高黎贡山正面的日军防线采用围困的手段攻击其后的腾冲等地——山上可找不到什么补给物资。

不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直接否决了这个建议——整个远征军Y部队已经全部展开,按照原计划行动,不可能因为一个小小团长的担忧而改变整个计划。

与此同时,腾冲日军56师团师团部

一份中国军队的《滇西战略反攻计划图》赫然被放在日军师团部的办公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