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馊主意(2 / 2)
作品:《帝国太师》“右军主将李彬不但是颖国公部下,比朱能年长的他,在袭其父李信职务时,还是济川卫指挥佥事。更不用提,李彬还一直跟着颖国公建立过功勋”。李达饶有兴趣地接着说。
“仅次于中军的左军,让一个只有父辈只是一个千户且只有三十岁之人来担任主将,极不正常”又想起在战斗时,左军将士对朱能不惜生命地配合后,李景隆在心中暗道。
见公子不答话,李达问道:“这位朱能,出生何年?”
李景隆想了想,答道:“洪武三年”。
见李达又欲说话,李景隆确认地问道:“这朱能长得可与开平王相似”?
李达一脸怪异地点了下头,然后一脸确定地接着道:“听与朱能照过对面的人说,朱能作战风格与常十万惊人一致“。
“明天早上,你再派自己人,将我写给黄子澄大人的信,亲手交给黄大人。一定要比之前送走的奏折,先一步抵达京师”。李景隆说这话时,脸上带着坚决。
“是”。应诺后,李达立即离开了。
给推荐自己的黄大人之信,李景隆不但说了诸将不服自己将令,还保证若以持久战,自己必能拖死王保保。
李景隆知道黄子澄收到了自己信后,不管黄子澄有几分相信自己能翻盘,但黄子澄只能极力去为自己争取。
没别的,只有自己能翻盘,黄子澄之前的推荐才不是过,而是功。
最近皇上对另一个儒臣方孝孺不仅走得近,而且准了方孝孺提出将全国各地地名改回古名的奏折。
皇上登基后把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县城名也要改,甚至卫所的名称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还要改第二次……
结果朝廷整个行政机构大半力量都用在这项工程上面,很多地方章都来不及刻,而且改后的地名大家经常都反应不过来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后的地名旁边用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看得懂……
在战争期间,李景隆不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知道他不仅阻止不了,而且他明白一旦阻止,一定会失去皇上的圣心。
既然费力不讨好,所以李景隆之前视而不见。
不过对于黄子澄来说,他可做不到视而不见。黄子澄不是出自王公世家,他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上对其的宠信。
黄子澄清楚地知道:一旦方孝孺将名字改好,认为自己做成一件大事的皇上,势必会对方孝孺更加重用,到时自己有可能成为黄花菜。
因此,黄子澄必须得让皇上继续认为:李景隆是眼前惟一能对付王保保之人。原因很简单,若皇上不这么认为,那自己之前推荐李景隆就是罪了。这对靠自己一步步经营而上来的黄子澄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毕竟是六十万大军输给了王保保的十多万军队,怎么继续让皇上认为李景隆可继续担任主帅呢?
思前想后,黄子澄认为自己必须强调李景隆是大明开国功勋中对皇上最忠心的第二代子弟。
军政世家子弟,意味着军中有一批人是他们父辈的部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在一开始就有一批死忠。
尽管之前部分将领不听李景隆将令,但若换成别人?黄子澄不仅自己知道情况只会更糟,他也能猜到皇上能想到这点。
所以力保李景隆之时,黄子澄决定向皇上上奏:要加强李景隆的权威。
怎能在李景隆新败之时,还能觐见到皇上?黄子澄早就想好办法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黄子澄断定自己若以筹措军粮之策来求见皇上,皇上必然会见自己。
而现在江南士绅一直苦于江南赋税高于其他地方,黄子澄准备以“一碗水端平”的条件,让富裕的江南士绅来筹措此次军饷。
李景隆的军败,瞒不过中枢,但要瞒住江南士绅,黄子澄认为不难。所以以降低赋税的条件,来让江南士绅出血,不难;至于皇上会不会答应?到了这个关头,黄子澄认为皇上不得不答应。
想到这,原本一脸沉重的黄子澄,稍微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