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馊主意(1 / 2)
作品:《帝国太师》大年二十八,山东济南府,晴。
与坊间不同,山东指挥使司公署的卫指挥以上的将官,有耳闻:在兵败后,李景隆第一时间就上了请罪折子。
这样的大败,在北方、中原的行省一级官场,几乎人尽皆知。怎么可能瞒得住?
而且李景隆还将奏折,让都指挥以上级别的将官看了。奏折中李景隆并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他承认了自己远远不是王保保的对手……
李景隆提到在出兵之时,他就知道军中有人将王保保比作白起,将他比作赵括。
但太祖时期的练兵经历与之前的智取周王,再加上六十多万的兵力对只有十多万兵力的王保保,让自己不自量力地认为自己能赢。
之前读《史记》,当看到长平之战,赵军有四十五之众,而秦军数目不详。
李景隆认为:作为白起副官的后人,司马迁肯定知道秦军参战人数。他之前认为司马迁之所以隐瞒,应该是秦军数量多于赵军。为了凸显白起,司马迁才隐去秦军参战人数。
但在郑家坝,看到燕贼五军大营的协同作战,起到远高于以一当百的作用后,才让自己意识到司马迁隐去秦军参战人数,更可能是秦军参战人数远远少于赵军。司马迁是担心说出胜利者一方人数少于赵军,他人不信。
李景隆说他之前听过李达这些跟过自己父亲的老兵说过,王保保之兵能以一当百。自己当时将信将疑,因为他疑心,这是李达等人为失败而寻找的借口。
不过在亲眼看到燕军五军大营在战场,如同不可逆转的杀戮洪兽后,李景隆说他彻底信了。只是这代价,让他五脏俱焚,更愧对圣上的信任。
被王保保击败,李景隆通过这些天的反思,他摸索到了原因。所以,他在奏折上不讳言地说,在军政上,王保保是不可争议的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国士。
而且王保保已将燕贼五军大营,指挥得出神入化。让他自愧不如的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千般计算,其实是不自知地一步步走入王保保早已编织好的口袋。
李景隆承认自己与王保保的格局,不在一个层次上。
换而言之就是李景隆他能了解的,王保保不仅能全部了解,而且王保保更早已亲身体会过。而王保保所能了解的东西,李景隆承认自己远远不及这个平生未遭一败、屡破当世大将的军神。
李景隆一字未提,朝廷强令自己在冬衣未齐之前,就率大军来到燕贼老巢。他只是略微提了一下,军粮在海上被拥有宝船的燕贼,劫走。他建议朝廷应该扬长避短,之后尽可能在陆路运送物资。
他还建议,之后与王保保对决,若做不到万分把握,应该杜绝与之对攻。不然王保保的手下败将,不仅会在徐达、自己父亲这些诸多开国功勋中又增加一员,更会让朝廷白白蒙受损失。
有些都指挥看了李景隆这奏折,不禁对李景隆多了一份敬意。不仅仅是李景隆没有将锅甩给他们,而是李景隆这奏折,将皇上的错误给文过饰非了。
这些都指挥们认为,在王保保之前击败这么多公侯伯的前提下,现在又陆续击败长兴耿炳文、安陆侯吴杰、协助燕王收复大宁的同时,生俘宁王、又十多万兵力大胜六十万的朝廷大军,朝廷应该没人敢主动请缨。
那么成功将六十万大军从山东带到北平,且撤回三十万大军的李景隆,在中枢又无人可派之时,皇上与朝廷应该会给他一次翻盘的机会。
是的,好胜的李景隆写这奏折时,一字不提朝廷的过失,主要是存了翻盘的打算。
李景隆是真确定只要自己稳住,靠着大部分中原与南方提供的物资,与缺乏物资的王保保打一场持久战的话,最后的胜利者一定会是自己。
要知道诸侯军在垓下击败项羽时,是以六十万诸侯军来对决十万楚军的。
人们只会记住胜利者,看看现在人们谈论灵璧的垓下会战时,谈得最多是四面楚歌与虞姬,而忘了项羽是以十万对六十万,更忘了项羽之前对秦军、诸侯军那些以少胜多的战绩。
惟有胜利,才能洗清之前的战败耻辱。
李景隆知道此时的自己跟输光钱的赌徒一样,处于不惜一切代价想回本的状态。但好胜的李景隆,已顾不得这么多了。
“公子,燕军那位年轻左军主将,是什么人?我看到燕军左军之中,有不少开平王的部下”。刚刚送走奏折,在自己房间待罪的李景隆,听到他亲兵李达如是说。
“朱能,徽州怀远人。洪武二十七年,袭燕王中护卫副千户之职”。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亲兵,李景隆信口而答。
“果然与开平王同乡”。李达的脸上,居然有些激动。
“燕军中军主将是王保保。但仅次于中军主将的左军主将,在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副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