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宗师巅峰厮杀,胜负手变换繁急(1 / 2)

作品:《雪中悍刀行完结版大全集(1—20册)平装版

燕剌王赵炳麾下对外宣传不过十万大军,却是拥有实打实的二十余万兵马,堪称将军的武夫没有一百也没有八十。其中步军大将张定远和顾鹰,一个擅长扬长避短和以长击短,用兵灵活;一个善于突击,最喜好打硬仗死仗。还有原州将军叶秀峰号称“南疆王明阳”,以精于守城名动离阳南方。鹤州将军梁越,擅奔袭,拿步卒当骑军使唤。这些人无一不是才华横溢桀骜难驯的武将,只不过风头和锋芒一直为北凉铁骑所遮掩。这些人在离阳京城被人提及的次数,也许加起来都不如一个褚禄山或是燕文鸾,不过有一个肯定是例外,那就是南疆头号大将吴重轩。老将军不但统领南疆北边半数兵马,而且手中还握有南疆唯一的骑军,当时世子殿下赵铸带着那几千骑军赶赴广陵道勤王平叛,准确说来是跟吴重轩借去一部分兵马。吴重轩与纳兰右慈一起成为赵炳的左膀右臂,但相比纳兰右慈深受燕剌王近乎盲目的信赖,在外统兵的吴重轩就相形见绌许多。三个儿子里嫡长子和嫡出幼子都被留在王府辖境内,只有一个庶出的儿子跟在这个老人身侧,也未从军,吃喝嫖赌那都是南疆北部的班头人物。传闻有一次趁着他老子巡视北方边境的机会,带着一百余精锐私军扈从偷溜去南方耀武扬威,结果给世子殿下打得满地找牙,这也就罢了,这哥们儿被打蒙了以后也不知谁给出的馊主意,竟然光着膀子跑去王府撒泼打滚。平息过后,内幕如何外人不知,南疆只清楚燕剌王那个在北方担任军伍要职的三子赵瑜被召回了南方,反正打那以后,吴重轩就少有回到南方,一心一意镇守南疆北部。

一队二十余人的骑队停马扬鞭于广陵江南岸,看着滚滚江水东逝,就像天底下最壮观的一条白练在随风起伏。这些骑士年龄悬殊,但人人披甲佩刀,精悍之气极其惹眼。居中的几骑更是有种久居上位凝聚出来的浑厚气势,又以那位腰杆挺直的白发老人最引人注目。老人紧握那根虎骨做杆虎皮做芯的马鞭,眯起眼,视线跃过江面,直直望向北岸。老人身边两位中年武将都是他用二三十年时间栽培起来的嫡系心腹,唐河和李春郁两人名声比张定远、顾鹰等人要稍逊一筹,但真要在沙场上分高下,老人不觉得他们就会输。而且唐李两人都出身南疆北地一等一的高门世族,拥有复杂的联姻,这意味着老人比起被宗藩法例严重约束的燕剌王,具备更多中原方面的人缘。

唐河是个相貌粗犷的糙汉子,满脸络腮胡没那工夫和心思打理,几缕胡须打结在一起。他弯腰摸着战马肌肉结实的背脊,抱怨道:“赵毅和赵珣这两个藩王是事先说好了不成,怎的都这般天大架子,就是不愿帮我们渡江,借口说是要胜了曹长卿的水师,才好保证咱们的安危。”

老人便是南疆大将第一人的吴重轩,淡然道:“这道理也说得过去,十万兵马渡江不是小事。”

唐河大大咧咧道:“曹长卿摆明了已经收缩战线,集中屯兵白芦湖,那咱们去龙门渡让青州水师护着过江不就成了,难道他赵毅水师还差这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要不然咱们从广陵入海口附近渡江也行啊,曹长卿的战船总不能爬到岸上绕过赵毅水师再跳入江中,来阻截咱们吧?这帮龟孙子,就是不乐意看到咱们南疆精兵顺利过江。”

吴重轩摇头道:“这是京城那边的意思,你以为赵毅和赵珣能做主?”

唐河满脸讥讽,放声笑道:“当藩王当成这副德行,也算本事了。”

吴重轩向来是不苟言笑的冷清性子,大半生戎马生涯,无论大胜还是惨败,他从来都是无悲无喜的架势,也就成了兵书上所谓“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的绝佳例子。吴重轩陷入沉思,比起身边这些大多沙场骁勇却并不熟谙庙堂的部将,作为主帅,老人要心思更重也更杂,这次自己领军北上,何尝不是一场豪赌?在正事之余,老人还有一件私事要做。有人要他照顾武帝城一个叫江斧丁的年轻人,作为交换,那人许诺他不但会担任南疆大军的北征主将,在北渡广陵后还会有一场泼天富贵在等着他吴重轩。吴重轩对于此事没有任何拒绝的机会,因为那人揭穿了他吴重轩成名道路上的幕后推手——黄三甲。关于这件秘事,别说那三个不争气的儿子,吴重轩就连白头偕老的枕边人都没有告知。

这时候又有一支骑队疾驰而至,唐河、李春郁等人举目望去,脸色都有些古怪。吴重轩一夹马腹,驱马前去,在马背上对那个英气勃发的年轻人轻轻抱拳:“末将见过世子殿下。”

这个只带了五六骑扈从的年轻人,正是燕剌王世子赵铸。相比吴重轩一伙人的铁甲铮铮,赵铸身穿锦袍,若非腰佩一柄南疆行伍常见的战刀,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出门游历的公子哥。而他身旁除了两骑出自藩王府邸的贴身侍卫外,还有几个南疆外人,一男两女。男人装束奇怪至极,那颗光头上有着和尚戒疤,却穿着一袭道袍。年岁稍长的女子极为美艳动人,三十岁出头的美妇模样,若非她身上气势极重,让人望而生畏,恐怕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在这狼烟四起的广陵江畔,就要香草美人多早夭了。年轻些的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北地女子,容颜不算如何惊艳,却也自有一股独到风采。唐河、李春郁这些将领对那半僧半道的男子以及三次登评胭脂榜的女子,都是久仰大名了:武帝城王仙芝的高徒,宫半阙和拳法大宗师林鸦,在江湖上那都算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至于这两人为何依附了世子殿下,他们也懒得深思。不管世子赵铸跟他们北地将领的恩主吴重轩有何矛盾冲突,幅员辽阔的整个南疆,都会由衷赞叹,世子殿下年少从军,在那蛮瘴之地差不多杀了个十进十出,筑起的大小京观不计其数,在北凉那个姓徐的年轻人崛起前,南疆百姓都无比自豪,喜欢对外人说上一句,我们这里出了一个天底下最文武双全的藩王世子。

赵铸笑脸灿烂,回了一个抱拳:“辛苦上将军了。”

吴重轩扯了扯嘴角,大概这就算是笑了。

赵铸转头眺望江面,轻声问道:“赵珣和赵毅两边是怎么个动静?”

赵铸终究是名义上的北征主帅,吴重轩仅是作为副帅,辅佐这个广陵之行让离阳大失所望的世子殿下,闻言沉声道:“青州水师沿江一路东下,在广陵江与武帛湖隘口、龙渡口和白芦湖西端竹筏矶等要地层层分兵扼守,以阻归路,而且青州水师的分兵颇有章法,无损主力水师的战力,那赵珣身后肯定有高人指点。至于赵毅那半支广陵水师,在水面广阔的白芦湖上,大型战船更能发挥威势。如今连舟布阵,犹如陆上铁骑连营,曹长卿的西楚水师本就兵少船小,遇上这种阵势,不但正面突击不易,仰攻困难,而且连原本船小灵活的优势也消失殆尽。”

赵铸点了点头,看似随口问道:“暮春时节,白芦湖往年这个时候是怎么个天气,怎么个风向?”

吴重轩愣了一下,不但是这个从未亲身参与过大型水军作战的老将,其余将领也给难倒了。

曾经手扛大鼎去砸隋斜谷那入城缓慢一剑的女子武道宗师林鸦展颜笑道:“春雪楼那帮常年就住在广陵江畔的谋士,又不都是酒囊饭袋,会考虑这些的。”

赵铸感慨道:“那么现在就看曹长卿能否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了。”

宫半阙摸了摸自己的光头:“难,京城第一剑客祁嘉节都到了,还有东越剑池的柴青山也不会缺席,据说连徽山那姓轩辕的女子也会助阵。加上倾巢出动的赵勾,杀掉曹长卿不用想,但要说阻挡一二,不是什么难事。”

吴重轩那支骑队告辞离去,赵铸依然久久停马江畔,晃了晃脑袋,低头看去,他腰间那柄佩刀用细绳系了一只破旧钱囊。

这位世子殿下喃喃自语道:“如果有一天,江山归我赵铸,江湖归你徐凤年,那也不枉我们兄弟二人相识于丹铜关。”

他伸手握住那只亲自缝缝补补很多次的布袋子,咬牙沉声道:“姓徐的,不管碰到什么天大的难事,可都别死啊,我这辈子就只认你这么一个兄弟!千万别逞英雄,大不了你来我这里,要知道当年那个穷得口袋里一声叮当都响不起来的小乞儿,今儿比谁都有钱了!”

北蛮见锦绣绸缎,不信有虫食树吐丝而成。昔年中原士子,不信草原有毡帐容纳千人。天下人不至广陵江,则不信水上有大舟两万斛。

在白芦湖中央,一艘高去水面三四丈的雄伟楼船形单影只地航行在湖面上,看船头方向,是往西楚水师大军而去。

一杆姜字大旗,在大风中猎猎作响。

有一位绝美女子背负紫色剑匣,站在三楼栏杆处,衣袂飘飘乎如仙人。

湖面辽阔,突然遥遥出现一叶扁舟,越来越靠近,直到与楼船相隔数十丈处才齐头并进。

一袭白衣坐在舟头,手腕上系着一根红绳吊着一只酒壶。

身后站着一位大袖红袍的撑篙人。

背剑女子和白衣女子几乎同时对视了一眼,仅仅一眼就不再相看。

世人不知,这场相逢,竟是间隔了足足八百年。

白衣洛阳收回视线,仰头喝了口酒,懒洋洋微笑道:“这么多年了,还是一如既往觉得讨厌啊。”

那边,姜泥伸手按住剑匣,这才让呼之欲出的匣中剑止住长鸣。

屹立于黄沙千里之上的那座西域大城。

面容木讷长臂如猿的矮小汉子在长剑即将出城之时,不再压抑体内那股充沛到了骇人境地的浑厚气机,顿时身形暴涨,这才算恢复他的正常体态。

长剑一线奔赴而来。

他伸出一掌,撞在第一柄剑的剑尖上,手腕一拧。

那条直线上的千余把“飞剑”为之全部飞旋一圈。

洞穿厚重城墙而掠出的长剑在一阵旋转后,硬是在城墙等人高处炸开一个大如篓筐的孔洞。

下一瞬,就只见身形前扑的拓跋菩萨一掌拍在城墙上。

满城轰动,如遭地震。

出城“迎客”一百六十剑,悉数寸寸碎裂,还留在城内同气相连的七十剑,也给拓跋菩萨一掌震烂。

走在城内寂寥街上的徐凤年一挥袖,长剑变换如仙人手中镇压世间阴物的雷鞭,紫电萦绕,长鞭在内城墙上一阵猛烈划抹切割,其气刀切豆腐一般透过城墙,激射拓跋菩萨。

这个多年以来出手次数寥寥无几的北莽武道第一人,大步踏前,直接蛮横撞开了城墙。入城后,一手扯住那条看似长鞭形状实则剑意精髓的罡气,将其撕碎,另外一只手随手拍出,那块崩裂后还来不及落地的城墙碎石一闪而逝。徐凤年双指并拢,轻轻勾勒,紫气没有丝毫衰落的长鞭迅速弯曲缩回,将那块破空而来的巨石搅烂。一鞭之下,连长街都给撕裂出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

下一刻拓跋菩萨左脚踩在“剑尖”顶端,整条“剑身”开始扶摇晃动。

徐凤年轻念一个“散”字。

剩余七百多把飞剑如得灵犀人性,“自行其是”,一阵眼花缭乱的疯狂飞舞,动后是静。

七百剑凌空而停,构造出一座半圆大阵,七百剑尖直指地面上的拓跋菩萨。

这一停不过是转瞬而已。

剑雨急落。

如天上暴雨落人间。

那阵阵噼里啪啦的剧烈声响,宛如黄豆大小的雨点砸在一把油纸伞面上。

街道上,尘土飞扬。

徐凤年一脚结结实实踹在了拓跋菩萨的胸口,让他从哪里入城就从哪里出城。

只是拓跋菩萨以一种比出城速度快上无数的速度,再度冲入城,一拳轰在徐凤年抬臂格挡的右手肘上。

然后徐凤年的右拳和拓跋菩萨的左拳同时撞击在一起。

两人不过是各自后退两步。

但是他们左右两侧的那些高低建筑,全部塌陷。

而两人脚边附近的街道上,或笔直或倾斜插满了那些落地之剑。

拓跋菩萨在跟徐凤年又一次对撞一拳各自后退后,皱了皱眉头。

因为他发现那七百柄长剑竟是同时没入地面,消失不见。

徐凤年练刀习武以来,一路行来的两个江湖,这些年中与人对敌死战,多是借用他人招式,少有自创招式。

今天,徐凤年不但要赌一回胜负一场生死,更要借此机会,让自己重返同等高度却是另一种境界的巅峰!

先前,天下一剑。

之后,地上一剑。

在徐凤年后退三步后,一条飞剑汇聚而成的滚滚地龙破土而出,直扑拓跋菩萨。

其势之壮,其力之大,其气之长,根本不是先前出城那一线剑所能媲美的。

拓跋菩萨竟然被硬生生撞出城去。

这一剑之后,徐凤年的心境也随之水涨船高几分。

他潇洒走出城,那份写意风流,可惜无人看到。

若是一辈子眼高于顶的羊皮裘老头儿还在世,也要叫一声好、喝一声彩吧。

若是老黄还在,肯定会咧嘴笑,一如既往缺着门牙,伸出大拇指。

如果某个挎木剑与他徐凤年一起闯荡过江湖的游侠儿也能看见,多半会嘴上说着有什么了不得的不服气言语,在心底却是比谁都更开心吧?

徐凤年轻轻看了眼远方。

像是在看一眼江湖。

这个只有自己,有些孤单的江湖。

拓跋菩萨被那地龙翻滚一剑撞出城外,徐凤年也随之出城暂时占据主动,恰似一场凉莽攻守战,拓跋菩萨攻城,徐凤年守城。

最终徐凤年还是忘了拎上两壶酒。

城中千余剑,在再次将拓跋菩萨撞出城后,只剩下百余把,在徐凤年身边如同两条蛇咬尾,呈现出两个平行的圆圈,拓跋菩萨想要近身厮杀,就要先越过这两道水流汹涌的“护城河”。拓跋菩萨身形站定后,没有急于找回场子,视线随着那两个剑圆轻轻转动。他拍了拍胸口尘土,片刻之后,一脚向前踏出。与此同时,其中与徐凤年等腰高的那条剑河瞬间扩张出去,但是徐凤年却是望向头顶,与胸口齐平的第二条剑河随之倾斜,挡在徐凤年身前。下一刻,拓跋菩萨身影果真出现在徐凤年头顶,五指张开,精准握住剑气激流中的一把充当阵眼的关键长剑。当这条长河剑阵为之稍稍凝滞的瞬间,拓跋菩萨顺势一剑刺下!

徐凤年一手负后,身前一手轻轻抖袖,四十多把飞剑剑身上浮现出缕缕红丝,像是爬满细如针线的赤蛇。在拓跋菩萨陷阵且破阵后握剑刺下的时候,徐凤年轻轻向右横移两步,以气驾驭四十多柄飞剑萦绕到拓跋菩萨身后,然后伸出身后那只手,躲过了那当头一刺,一掌按在双脚尚未落地的拓跋菩萨胸口,手掌往后一推,把拓跋菩萨推出去十多丈远。在此期间,拓跋菩萨的后背不断撞击在四十多剑的锋锐剑尖之上,飞剑碎裂声响震动好似山崩地裂,那些密密麻麻缠绕于剑身上的红蛇更是化作齑粉。

对战以来占尽先机的徐凤年脸上没有半点自得之色,视野中,接连三次被击退的高大男子衣衫完整,要知道他已经用近似硬扛的姿态接下一线剑、地上剑和最后那一记推掌带来的五十余剑尖吐锋芒,这便意味着自己先后三次剑气都未能丝毫破开此人的罡气。当然,徐凤年也远没有到倾力而为的阶段,双方都像是在下着谨慎内敛的“试应手”,既然没有一击致命的把握,那就慢慢磨。只不过寻常武夫打擂台相互试探,双方都喜欢绕来绕去兜圈子,半天也打不出一拳,徐凤年和拓跋菩萨作为四大大宗师之一,这种程度的小试牛刀,想必足可称为惊世骇俗了。

拓跋菩萨还握着那把不知是城内哪位剑客的佩剑,低头望去,剑身上犹有红丝萦绕飞旋,既是徐凤年留下的浮游剑气,也是当初离阳韩貂寺指玄杀天象的独门绝学。拓跋菩萨握剑五指微微加重力道,寄生于长剑的细微赤蛇发出一阵颤动,瞬间灰飞烟灭。拓跋菩萨没有直接震断长剑,而是轻轻抛还给徐凤年。这个无言的动作,自负至极:你徐凤年跟离阳两辈剑神李淳罡和邓太阿都有交集,如今剑意剑术两途都堪称当世巅峰之一,那你就尽情施展好了,我拓跋菩萨都接着便是。

不见徐凤年有何动作,两条剑河散去,百余剑落在两人四周远处,刚好在地面上插出一个大圆,仿佛是一座雷池。

徐凤年身前只剩下那把拓跋菩萨抛掷过来的长剑,悬停在肩头一侧,剑尖直指拓跋菩萨。

拓跋菩萨扯了扯嘴角,终于不再是以气驭剑,总算值得你亲手握住剑柄了吗?好大的架子啊。

徐凤年笑了笑,抬起手臂握住那把长剑,但没有做出情理之中该有的任何起剑势,而是握剑之时就已出剑。

剑气迸发,气贯长虹。

粗如蛟龙大腰的一抹剑气直冲拓跋菩萨面门。后者五指张开,轻描淡写拍在气势汹汹的剑虹之上,浑厚剑气在他身前炸开,绚烂无比。刹那之间,拓跋菩萨双脚扎根大地,身躯向右倾斜,欲倒而不倒,一道光影在他原先站立位置的心脏处一闪而逝,在百丈外绽开一声雷鸣轰响。原来是徐凤年丢出了那把长剑,人即弓,剑做箭。当时徐凤年奔赴青苍城以西跟剑气近黄青厮杀前,柳珪大军曾经用床弩大巨矢阻截那道东来紫气,其矢号称具有“剑仙一剑”的滔天威势。年少读书时看到诗论有言,得其形不如得其势,得其势不如得其韵,故有“以形写神,方可气韵生动”一说。徐凤年自然未至儒圣境界,但是在遇见轩辕敬城、曹长卿和谢观应后,他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书中不只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更是书中自有天象境!

在拓跋菩萨躲避那一“箭”的时候,徐凤年前往雷池边缘,迅速从地面上拔出一剑,抡臂画出一个半圆,又是丢出一剑激射拓跋菩萨。一箭之力,距离那陆地神仙一剑,虽然气韵和劲力都稍逊一筹,可是架不住徐凤年“出剑”快而频繁啊!不去管这一箭是否落空,拓跋菩萨是否躲闪,徐凤年只管像个秋收庄稼的勤恳老农,一把把剑拔出,手臂拉出一个半圆,一根根箭激射而出。徐凤年知根知底,这等只是粗坯子的仙人飞剑,别奢望什么千里取头颅,对付拓跋菩萨,想要造成一定杀伤力,不能超出八十丈,而拓跋菩萨所在雷池圆心位置,刚好在这个射程之内。拓跋菩萨既然摆出了心甘情愿当箭靶子的姿态,徐凤年可一点都不介意让这家伙阴沟里翻船,闹得灰头土脸。

百余仙人剑,串成连珠箭。

拓跋菩萨果然没有刻意脱离雷池,在躲过了六十多把地仙一剑后,大概是泥菩萨也有了几分火气,之后三十多把快如电光的飞剑竟是大多都给他一拳拳砸烂,只是最后两剑仅是被他砸偏,而徐凤年也一口气用光了所有“箭矢”。两人位置大致不变,徐凤年依旧背对城池,拓跋菩萨依然面朝城门。徐凤年丢剑的那只右臂轻轻颤抖,但是他没有去揉手臂,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跟拓跋菩萨不约而同地换上一口气,但是两者焕发新气的时机虽然一模一样,可拓跋菩萨仍是快上那不易察觉的一线。看似忽略不计的一线之隔,在武评大宗师的搏杀之中,往往就是生死之别!

当武人跻身天象境界后,如架大梯,共鸣天地,又如江河连海,照理说只要有换气的机会,气机便可源源不断从天地之间汲取,这便是古书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说的真正隐晦缘由。但是同为天象境或者甚至天象之上的对战,哪怕可以换气,人的境界可以超凡入圣,但终究仍是凡胎肉体的七尺之躯,体内积蓄毕竟有限,损耗往往依旧多于补充,这也是为何徐凤年要用吴家剑冢“心之所向,剑之所至”的秘术飞剑作为此战起手,是要拿自己的意气来换取拓跋菩萨的气机和体力。

但很可惜,先前三剑加上第四次握剑造就的百余仙人剑,拓跋菩萨的第一口气新旧交替的速度,仍旧要快于他。

徐凤年迅速抬臂横肘挡在额头,下一刻,整个人就倒撞向城墙。

他没有后背撞靠在高大城墙上,在撞飞过程中转变姿态,双脚“落地”,在触及墙面后疾速弯曲,以此卸掉那股蛮横劲道。

徐凤年就那么蹲在墙上,脚下是一张龟裂如蛛网的墙面。

徐凤年没有就此退缩,双腿猛然绷直,弹射向迎面而来的拓跋菩萨。

然后徐凤年就被拓跋菩萨一拳砸回城墙,整个人都嵌入墙壁。

这座西域雄伟城池,就像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迟暮老人,结果头顶又是炸雷又是暴雨的,就没个停歇,饶是饱经过风霜,也难免命悬一线了。好在那两个世间武夫极致的罪魁祸首总算放过它,出城去了。但这阵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已经惊醒了满城人,许多不怕死的好事者都循着声响动静赶到了城头附近,只是当胆子最大的那拨人试图登上城墙就近观看时,就给一股看不到的磅礴气机撞翻在地,武艺不精内力不济的四五人,浑身绽开鲜血,当场毙命,倒在血泊中。其余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家伙,只恨爹娘没给他们多生两条腿,顾不得擦拭从七窍源源不断淌出的猩红血迹,屁滚尿流地逃回城内,只想着距离城头那鬼门关越远越好。这伙人满脸血污地跑在夜幕中的街道上,有如一只只夜游厉鬼,吓得后边的好事之徒也赶紧打消那凑热闹的念头。

随后这些狼狈家伙忽然听到头顶一声呼啸驰过,罡风裹挟之下,他们全部都双脚离地飘荡出去,重重摔在地面上,生死不知。

这等神仙打架,凡夫俗子不是那么容易看戏的,就算想要隔岸观火拍手叫个好,也得看有没有那份运气。

原来是徐凤年凹陷入墙体后,又给乘胜追击的拓跋菩萨彻底砸出那座深厚墙壁。

拓跋菩萨入城后,放缓脚步。

你北凉要为中原镇守城门,那就乖乖锁在门内,还敢出城作战?真当北莽百万大军是吃素的?

难道你徐凤年真当我拓跋菩萨是菩萨心肠?

王仙芝在意江湖存亡,我拓跋菩萨从不是什么江湖人,何须计较你徐凤年能否给江湖延续生气?

拓跋菩萨望向远方,终于开口,沉声问道:“千剑已经用完,是继续借剑,还是换刀再来?若是你能用出顾剑棠的方寸雷,或是春秋刀甲齐练华的招式,我不介意等你片刻,容你再换上一口气。”

显而易见,拓跋菩萨是要拿离阳武林集大成者的徐凤年,来会一会整个离阳江湖,所以才会如此耐着性子接招挨打。

徐凤年在外城内城交界处的城门口停下身形,不仅双袖,整件袍子都纳风雨而鼓荡,肆意飘摇,似乎是以此抵消掉了拓跋菩萨的拳罡,未曾伤及体魄。

拓跋菩萨的嗓音分明不大,但是内外城所有人都耳膜震动,字字入耳,便是遮住耳朵也徒劳,耳畔依旧响如撞钟。

一抹白光从烂陀山狂奔而来,在城外刚好听到拓跋菩萨这番话,正是六珠菩萨的她脸色苍白。她一路行来,一刻都不敢耽搁,竟是只换了两口气。此时猛然站定,一把剑从手中高高抛出。她本想交到那个西域夜幕上亮如萤火大星的年轻男人手中,只是她已是强弩之末,一剑丢出后根本驾驭不住,没能丢到徐凤年身边,而是轨迹扭曲地钉入徐凤年身后的内城墙头之上。至于手上另外那把刀,脸色雪白的她暂时是绝对丢掷不出去了。

徐凤年转头望向那把铸造于大奉王朝的古剑“放声”,怔怔出神。

没来由想起了年少时在梧桐院听过的蝉鸣,以及后来及冠前第一次行走江湖听到的蝉鸣,还有最后一次在师父李义山生前,他拎酒去听潮阁时听到的蝉鸣。

秋风肃杀,高高枝头,寒蝉凄切。

一层境界,世人嫌之嘈杂。

二层境界,世人谓之悲伤。

三层境界,世人敬之高歌。

且放声,给人间!

又有人有天有一次,和自己在一棵树下咧嘴笑着说了一句豪言壮语。

如果有一天当你在江湖上,听说有一个姓温的绝世剑客,不用怀疑,那就是我了!

徐凤年没有取下那柄名剑“放声”,而是高声大笑道:“城中若有人有木剑,请高高举起!”

城中有个叫司马铁荷的女子恰好在收拾家族库房,其中就有几柄年幼时练剑用过的狭长木剑,她听到这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后,下意识就抓起其中一把木剑,高高举起,也不管那个人是否听得到,扯开嗓子喊道:“这里!这里!”

下一刻,木剑如得生命灵性,破开屋顶,脱手飞去。

傻眼的少女喃喃道:“娘亲没有骗我,原来真的是你啊!”

然后少女又有些幽怨:“可是当时瞧着真的不英俊啊。”

徐凤年握住那把木剑,向拓跋菩萨走去。

人间多惆怅,世事不快活。

又有何妨?

吾有快意剑!

徐凤年满脸笑意。

兄弟,你转身离开的江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都要替你走上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