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松山大血战(上)(1 / 2)

作品:《军魂,最后的救赎

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一千四百万人。当我把这个数字告诉国军将领时,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只会多不会少!”

——蒋梦麟(西南联大校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应征士兵死亡人数的精确数字将永远无法知道。宋美龄根据一份秘密文件估计,至少有1400万新兵在到达他们的部队之前就死去。这个数字大大了。令人难以置信,她可能是想说140万……

——〔美〕易劳逸著《蒋介石与蒋经国(1937一1949)》

1944年7月1日松山子高地

随着一片炮声响起,中国官兵喊杀声震天排着密集队形的向着日军阵地冲来,就像一片迎面而来的洪流,淹没了一路上自己同伴的尸体,不顾一切的向着日军阵地冲去。

接着,看似平平无奇,空无一人的日军阵地上突然枪炮齐鸣,十余挺重机枪和不计其数的轻机枪立即向着中国官兵们倾斜火力。不知道从哪里射出的步枪子弹精确的击中所有带头的军官,将整个攻击扇面变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弹雨。

冲锋中的中国官兵们立即像被割麦子一样扫倒了一片,剩下的四处寻找掩体,却发现这是一片早已经被清除出来的开阔地,无遮无拦。不少士兵只得以自己同伴的尸体作为屏障,匆忙向敌人开枪。然而对方火力虽密集,却隐蔽得实在太好,不走到近处很难发现火力点在哪里,一些新兵情急之中胡乱开枪,纯粹成了浪费子弹的典型,也让自己成了日军精确射击的目标。

迫击炮弹从天而降,落在冲锋的中国军队当中,立即将现场炸成了一片血肉磨坊。眼看日军的铁丝网就在眼前,但是士兵们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伤亡,在日军疯狂的火力下,又潮水般的撤了下去。只留下一地的尸体,而一场战斗下来,日军却没有任何损失。

“混蛋,谁让他们撤下来的?明明距离鬼子阵地没有多少距离了!”

第八军82师师长吕忠少将愤怒的说道:

“通知246团程团长,给我组织督战队,再有敢后退的,格杀勿论!通知炮兵,给我再把鬼子的阵地炸一遍,我要看看他们能抗住多少炮弹?对了,通知军部,让他们把那些美制105MM火炮拉上来,老子不过了!再联系美军,让他们对松山轰炸,把松山炸平,老子就不信了,这鬼子还能扛得住美国佬的航弹?”

“是!”

传令兵刚走下去,一旁的萧云山中校就摇了摇头。

“长官,咱们不能这么打!”

吕忠冷眼看了看萧云山,他有些瞧不起这些从兰姆伽回来的军官——听美国佬上了几天课就趾高气扬的,老子当年打中原大战的时候,这帮小子还没学会识字呢。

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参谋深得何绍周信任,所以并没有直接训斥,只是用有些讥讽的语气说道:

“萧参谋有什么高见?”

“根据我的观察,鬼子火力凶猛,基本上我们能够进攻的路线都被他们的火力封死了,冲上去只能是消耗他们的弹药,我们应该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挖一条坑道靠近他们,然后一个点一个点的拔除。”

萧云山建议道。

“挖坑道?萧参谋真是博学啊!”吕忠冷笑了一声说道:

“但是你挖过坑道吗?你知道从我们的地方冒着日军的炮火挖坑道需要挖多久吗?我们现在工具缺乏,弟兄们疲惫不堪,要挖这样的坑道,得挖到猴年马月去!耽误了整个远征军的行动,这个责任你担着还是我担着?鬼子火力看起来凶猛,实际人不多,刚才我们已经快要冲到他们的铁丝网那里了,再来一次,我们就能冲过去。”

“长官!鬼子的火力点在铁丝网后面还有很多,而且他们都是等我们靠近了才开火的,为的就是更精准的屠杀我们的人,不能只靠牺牲弟兄们来填鬼子的枪口!”

萧云山也有些恼火的说道。

“为国而死,和其所哉?我辈军人,就是有这种不怕死的精神!”

吕忠话音刚落,日军阵地的方向就响起了猛烈的爆炸声,天空中无数美军轰炸机又向松山地区扔下了大量的炸弹。

“看见没,这炸完鬼子还有能活的?”

吕忠转过身去,命令立即发动进攻,不再对萧云山说话,后者只好知趣的退了出去,返回军部报告情况。

在他身后,当那些中国官兵们再次冲向那片几乎被烧焦的土地上时,同样密集的弹雨再次迎面而来,接着是劈头盖脸的迫击炮弹,火力一如既往的将他们一片一片的打倒,似乎并没有受到刚才轰炸和炮击的任何影响。

松山前的中国官兵尸体又堆了一层,而当那些溃兵溃逃时,身后的督战队毫不犹豫的开火,让他们的尸体在中国军队阵地前又堆了一堆……

当加入到对松山攻击的任务后,萧云山就开始忙碌的收集情报,然而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

先期攻击的71军28师是71军战斗序列中战斗力最差的部队,整场战斗打的是一头雾水,全靠着硬拼死冲用人命开路才拿下日军几个新建的简易据点。而后来参战的第六军39师也毫无建树,最后还被调往龙陵方向,对于战场交接也十分匆忙,没留下什么有用的情报。

从荣一师调来的两个团参战时间太短,只知道日军防线及其坚固,他们死伤惨重也毫无战果,唯一攻克的据点则只是一片临时修建的简易工事,辅助正面攻工事的,而正面的日军防线则根本突破不了。而由于其李弥系出身的特点,何绍周并不太喜欢用这两个团打主攻,而这两个团也对何绍周的命令有些敷衍,更不存在什么经验总结。

246团的进攻,他也看到了——那完全是一种自杀式密集队形冲锋,国军大部分指挥官都喜欢这种“战术”,也只会这种“战术”。而246团那些训练相对较差,经验也不足,甚至不少都是刚补充的壮丁的队伍,也不用指望他们能够打得出什么战术配合。

如果是无遮无拦的状态,凭借着人多和不怕死的特点,或许还能以较大的死伤换来一场惨胜,但是现在日军的火力不但凶猛,而且火力隐蔽的很好,难以发现,工事坚固程度远超他的想象,甚至能抗住轰炸。

萧云山的脸色有些凝重了,他回忆起自己在新四军的时候每场战斗结束都有战斗总结大会,将战斗的成功点和失败点总结出来,贯彻到全军,确保成功的战术被广泛使用,而失败的战术则彻底被禁止。有时候,甚至还要学习北方八路军作战的经验教训,研究日军的战术装备,以确保自己的战术能够与之对应。

学习,学习,共产党军队中每一个军官甚至士兵都在学习。然而自从加入国军以来,他还没看过任何关于战术的汇总和贯彻。和日军作战这么久,没有一份针对日军的战术总结报告,也没有应对的思想。所有人都是一通乱打,打赢了就是“长官英明,将士用命”,打输了就是鬼子武器先进,战斗力强悍。怎么赢的怎么输的从来没有从战术层面上考虑过。最后结果就是仗打到现在,往往一支部队是怎么被日军打败的,第二只,第三只还在被同样的方法击败。甚至到了1944年的现在,大部分指挥官甚至不懂得战前侦察收集情报的重要性……

但是,纵然知道这些问题,他又能改变什么呢?那些长官们的心思大部分不在打仗上,勾心斗角的内斗和权利之争让他们更像是政客而不是军人,也没有心思去改变部队,研究战术——这也是史迪威将军认为中国军队必须进行整顿的主要原因。

萧云山思索着,他乘坐的吉普车正开向军部方向,还在想怎么向何绍周汇报此事。

突然,一只熙熙攘攘的部队迎面而来,由于道路比较狭窄,让吉普车只得放慢了速度。

萧云山的目光立即被这只队伍吸引——队伍里的人穿着破烂,骨瘦如柴,都是男性,岁数也相差很大,有的30多岁,有的竟然只有13,4岁。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人居然还用绳子穿着绑在一起,两边都有持枪的士兵看管。

“咱这走的不是军事通道吗?不是有管制,平民和其他部门不许使用吗?怎么这押送囚犯的队伍跟咱们抢道了?”

萧云山问一旁的另一个参谋,没等那个参谋回答,司机就见怪不怪的开口了:

“长官,这不是囚犯,都是新拉来的壮丁,246团几次进攻都死伤惨重,估计这都是要补进去拉上战场当炮灰的。”

“拿绳子捆着?还要人押送?而且既然要补充进246团,怎么连套军装都没有?”

“这些估计都是从其他地方抓来的,怕跑了,所以捆着。军装估计被后勤的吞了,等上了前线,临时找几件死人的军装穿上就行了。”

“这TMD德行有什么战斗力啊?”

萧云山看着那些走路都打晃的壮丁一脸吃惊的说道。

“都是上去当炮灰的,要什么战斗力啊,口粮早被抓壮丁的人私吞了,路上估计饿死了不少,大概有7-8成的人吧,所以很多都是半道上抓的,到了部队上,吃口饱饭,发一支枪就让他们上了。”司机一脸不堪回首的说道:“如果是战前,他们到各自的连队还能吃顿饱饭,再接受几个月的训练,现在战事吃紧,没那个时间,只能就这么上,撑死了,让他们在部队后方简单训练几天就得上去。”

萧云山摇了摇头,在这些瘦弱的人群中,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哥哥萧天河——后者也是连蒙带骗的被抓了壮丁,然后上战场送死。不过他们比起这些壮丁来说,起码战场近一点,准备足一些,也算是天壤之别了。

“停一下车!”

萧云山命令道。

车子一停,他就打开车门,走下了车,然后拉住一个壮丁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

没想到那个原本没什么精神的壮丁一看到萧云山的中校军官服,顿时泪流满面,“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

“长官,我冤枉啊!”

有了这一个开头,其他的壮丁仿佛看到了什么希望,也纷纷冲上来下跪:

“长官,我半道上被抓来的,您行行好放我回家吧,我老婆孩子还在家等着我呢!”

“长官,我家还有80老母要养,求求您放我回去吧!”

“长官,我两个哥哥都殉国了,我是家里的独子,我爹妈还等着我养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