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奇怪的战争(2 / 2)

作品:《军魂,最后的救赎

“手榴弹,多来几个手榴弹!”

200师的上尉心里似乎有些激动,一边上子弹,嘴里一边说着:

“够了!够了!”

作为这只军队的一员,他也知道后勤领取弹药的“潜规则”,然而在这里,无需任何交易,甚至无需语言,有的只是战士之间的理解。

当弹药补充完毕,上尉才握住萧天河的手说道:

“都是第五军的兄弟,大恩不言谢。如果有命回来,咱们一起打鬼子!”

说完,200师的官兵们和第九连的官兵们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向对方敬礼。然后,随着一声机械碰撞的声音,上尉给自己的MP18再次上了膛,用那有些沙哑的声音命令道:

“全体向后转,目标同古,跑步前进!”

这些200师的官兵们再次向着炮火连天的战场方向冲去,身影逐渐消失。而9连则调头向自己的纵深快步而去。

“连长!”杨成峰快步走到萧天河身旁有些愤怒的问道:“200师在和鬼子拼命,为什么我们不去进攻鬼子?”

“等命令!”萧天河咬着牙冷冷的说道。

“等到200师都被打光吗?”

“服从命令!”萧天河用有些愤怒的语气说道……

与此同时,缅北重镇眉苗中国远征军司令部。

“为什么不派22师全面进攻?为什么不按照我的命令发动进攻?”

一个带着浓厚的美国佛罗里达口音,挂着中将军衔的美国军人正操着熟练汉语的声音怒斥着自己名义上的“部下”,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和前敌司令杜聿明中将。

这个有着大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佬正是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兼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官的美国将领史迪威将军。

史迪威将军还是上尉时期就在中国任职,从1920年的北洋军阀混战时代在中国驻扎,担任驻华的武官和情报官,对这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感情。尤其在抗战爆发后,他作为军方的情报组长,负责收集交战的信息反馈给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军队官兵们的英勇作战和上级的腐败无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所以,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当罗斯福和马歇尔都需要一名熟悉中国情况的将领来华之后,他被直接从北非登陆的“体育家”计划抽调下来,临危转入中国战场。

那时,史迪威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够协助这个古老的国家打败日本人,取得胜利——为了自己的职责,美国的利益(美国需要中国在本土击败日本以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压力),也为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独特的感情。

当蒋介石毫不吝啬的赋予他远征军司令官这个职务全权指挥中国远征军的时候,史迪威喜悦的心情顿时溢于言表。他迫切希望这些中国官兵能在自己的指挥下取得胜利,并且紧急拉起自己的班子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计划。

最初的计划就是同古会战——同古虽小,但是是缅甸中部的交通要输,也是目前远征军在平满那一带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目前,日军追击英缅军队,几乎未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因此,日军骄横大意,很容易袭击。无论是出于战略目的还是士气影响,都必须先遏制住日军的攻势,取得一次较大的胜利。

更为关键的是,英军目前的颓败谁都看得见,那位在伦敦叼着雪茄的胖子似乎已经认定缅甸守不住了,只能撤退。所以尽管英军在印度有充足的兵力,却一兵不调,只是加固英帕尔地区的防御。

如果中国军队改变了局势,让日军的攻势止住,甚至有反击的可能,那么哪怕是为了确保在缅甸的殖民统治,英国人也不许自己的军队再撤下去了,很可能从印度调来重兵发动反击,彻底扭转战局。

现在,日军分两路向北进发,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右路的第55师团,其战斗力在日军中只属于二流,而且由于轻装前行,战线拉得很长,携带的重装备十分有限,因此是“开刀”的最好对象。

更为有利的是他的后面跟着的还有整个日军第15军的军部,如果能顺道一起端掉,那么整个缅甸战局就有逆转的可能。

因此,史迪威计划先以第200师在同古伏击日军,随即以整个第五军包括第六军的一部全线压上,迂回攻击敌人的两翼,在敌人第55师团反应过来之前,将其歼灭一部或者将其重创。如果可能,甚至会绕过55师团,攻击其后的第15军军部,将敌人的中路军打残或者击退,威胁其大后方,逼迫左路孤军深入的日军33师团停止前进。

就算不能扭转战局,也可以为整个远征军包括英军赢得首战告捷的士气和布防调整的时间。

为此,他甚至直接会晤亚历山大将军,得到了英军第7装甲旅将在西线发动进攻,牵制敌33师团的承诺。

由于日军此刻在一线只有这两个师团,后续的56师团和18师团都还在路上,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先击败这两个师团,那么之后的仗就会容易的多。

这个计划同时也得到了蒋介石和杜聿明的认可,被极有效率的执行了。200师迅速在同古城设防,设伏,并且成功的给了日军当头一棒。

然而当日军明白过来,全面进攻开始,按照计划下一步方案准备重创来犯之敌的命令却直接被杜聿明“拒不执行”。

“对不起将军,新22师准备未完成,进攻力量不足,第96师尚未到位,我们不能这么贸然同日军硬碰硬。”

面对“上司”的质问,杜聿明慢条斯理的向史迪威解释道。

作为蒋委员长的得意门生,他有恃无恐。毕竟在远征军出发前,蒋介石就亲自对他“叮嘱”:进攻时候一定要有日军5倍的兵力才能进攻。防守,最好有日军3倍的兵力。否则不要轻易和日军硬拼,为英国人垫背。

甚至在第五军进驻腊戌后,蒋介石不惜亲自来到腊戌为自己这位黄埔一期的好学生“耳提面命”。

当谈到史迪威这个美国的“远征军总司令”时,蒋介石表示要他接受史迪威指挥,毕竟“我们是吃美国饭的”。

不过精明的杜聿明多问了一句:

“如果史迪威的命令和您的想法不符呢?”

“那你可以直接打电报给我!”蒋介石如此回答,实际上也是说明了这个史迪威不过就是个泥菩萨,供奉用的而已。实际控制权,依然在千里之外的老蒋手里。同时,也给了杜聿明可以无视史迪威的暗示。

于是,整场入缅战役也就很难分清是杜聿明指挥还是远在重庆的“微操大师”蒋委员长指挥的了。总之,没那位名义上的总指挥史迪威将军什么事儿了。

另一方面,和“空降”的史迪威不同,杜聿明也是了解部队实际情况的,虽然他一开始也支持史迪威的计划。但是当200师开始作战的时候,由于英国人的交通指挥十分糟糕,第五军的96师根本没有到位,最起码还需要一周。原先预计投入的第五军全部目前只有22师在前方集结很快可以投入战斗,而第六军刚刚抵达东线尚未部署完成,而且其战斗力本就不如第五军,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部队来协助。以现有的部队仓促投入作战胜算不大。

当然,他也不相信一路逃跑的英国人会全力配合他们去攻击日军(后来英军确实去了)。

于是,杜聿明面对200师的困境,做出了任何一个国军将领都会做出的“英明决定”——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观望发展。

因此,史迪威眼巴巴的看着200师将一场计划中的伏击战打成了阵地防御持久战。

眼见杜聿明不听指挥,一气之下,史迪威绕过杜聿明,直接给新22师师长廖耀湘下命令,要他立即对敌55师团发动进攻。然而后者也来了个顾左右而言他,故意拖延。这道命令奇迹般的用了4天才到了新22师师部,而且根本没有执行。

毕竟,谁都知道在中国军队,服从命令看的不是你的头衔职务,而是具体的人。

杜聿明是委座的门生,亲信,代表的也是委员长,也是廖耀湘的老上司。所以就算你是个“洋大人”,有名义上的指挥权,甚至可以在委员长面前耀武扬威,但是到了具体执行的时候,还是没戏。

另一方面,廖耀湘也是有私心的。他像中国军队所有的指挥官一样都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做足所有的准备后才投入战斗。当然,这个充足指的是所有兵力到位,装备到位,补给到位,侧翼防护到位,后续兵力到位,情报到位,地形熟悉等等等等……

杜聿明也并非不心疼戴安澜,200师更是他发家的老部队。

在史迪威询问他之前他就问过廖耀湘能否立即增援200师,廖耀湘则立即召集了自己所有的中高级军官向杜聿明报告目前的问题。

“部队并未全部到位,还有不少部队在路上!”

“重炮没有运到,炮兵炮弹储备不足!”

“主要的坦克部队的T26也没有赶到,目前手头的战车只有一部分意大利产的CV-33菲亚特战车,装甲力量不足!”

“弹药储备不足!”

“部队刚刚站稳脚,尚未能构筑后续防线,万一战局不利,无法有效的节节抵抗!”

总之,所有的主官都在强调准备不足,尚需要时日才能投入战斗——毕竟在战场上,最不难找的就是困难。

而罪魁祸首,莫过于英国人的运输不给力,不能让整个第五军“咻”的一下瞬间到位。

一般来说,两个中国师不是日军一个师团的对手,仓促投入新22师一起对日军55师团进行攻击,并不能确保一定能够给予55师团巨大的杀伤,甚至当战况不利的时候,中国军队也没有可以随时投入战场接应的预备队(假如96师未能及时到位的话)。

杜聿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做法,没有让22师立即投入战斗,而是让他们多准备一些时候——这样,如果同古打胜了,或者部队都到位了,再投入追击比较稳妥。哪怕同古会战失败了,22师也可以作为接应部队接应200师突围,同时也有可以节节抵抗的资本。

不过让史迪威真正恼怒的正是杜聿明这种“稳妥”的做法,已经深入整个国军的骨髓。哪怕是千载难逢的战机,也要小心翼翼的保守部署,一点不敢冒险——最终,让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反,此刻,日军55师团在从头几天的不利战局恢复后,后方的增援就源源不断。从新加坡赶来的18师团和海运来的56师团根本不等自己集结,就分批开始增援55师团,投入战斗,让其在前线的兵力不断加强,很快就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1942年3月25日,被炮火再次肆虐过的同古城又迎来了自己的有一个清晨。

永克冈机场上,连续作战了一天一夜的一名日本士兵疲惫的在夺取的中国军队阵地上打扫着战场,他有些无聊的从一旁一名已经牺牲的国军上尉手中抄起了那只已经打光了所有子弹的MP18冲锋枪,饶有兴趣的观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