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知青返城生活(04)(2 / 2)

作品:《我有金手指[快穿]

如今家里对联成灾,两个孩子也跟着在边上认字。爸爸反复教,他们就跟着反复学习。

沈清和自己的毛笔字写的比原主好很多倍,融和原主的记忆,写的字也有原主的痕迹。但是更有风骨,苍劲有力。

脑子里的过年对联多,沈清和搜刮所有能搜刮的,准备多写一些。

他是打算带着媳妇儿还有老岳父一起摆摊赶集卖对联,帝都郊区郊县,到处跑。赶集去卖对联,如今农村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家过年时,也愿意花点小钱,装扮一下自家大门。

还有年底的婚事喜事多,买对联的也不少。

腊月初,沈清和就打算先去农村试试水,赶集试试,看看能不能卖一些。

“清和,走吧。”腊月初三一大早,杨父踩上三轮车,他后面都是装的对联。

“嗯,媳妇儿咱们走。”沈清和也骑着三轮车,不过他的后面还载着杨凤兰。

两辆人力三轮车都是沈清和租来的,一路逆风行驶,抵达郊区一个公社赶集。

离市里有些距离,天不亮就出发,到的时候还不到凌晨六点。

占据市集最中心的位置,陆续有人来赶集,卖东西的人也很多,杨凤兰手里捏着钱,自己还没有开张,就去到菜市场那边,买了一些菜,还有一些面粉。

等她回来的时候,自家摊子上已经有人在选购对联,还打算真买。

有人愿意买,代表真的可以做这门生意。

沈清和大声吆喝,“春联,吉祥春联,买一副春联送福字一个……。”

运功悄悄的把声音扩送到更远的地方,不少人都能听到。

没有喇叭,有点不好。

许多赶集的人的都看到春联,不少人想着既然今天遇到,就买下来,过年能用的着。

也不知道下次能不能遇到,先买了呗。

腊月赶集的人还蛮多,不到三个小时,春联就不够卖,沈清和还后面的人家借来一张桌子椅子,不停的写。

幸好自带了红纸墨水毛笔,要不还没有解决问题。

沈清和写的春联都是寓意美好的,还有字好,就是那些看不懂的老农民都觉得春联上的字写的真好看。

有人在一边给他们念春联解释春联上的意思,每一幅都寓意新的一年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对农民来说,很好。

多优美的对联也不如直接美好寓意的春联,他们文化不高,弯弯绕绕的听不懂。

集市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沈清和忙碌了大半天,腰都直不起来。

他除了写春联也没有闲着,还观望着周围卖什么卖的最好,最赚钱。

集市上卖的东西多,小零嘴很好卖,炒好的瓜子还有沙琪玛,炸好的麻花等,还有卤菜好卖,猪耳朵,猪肚,鸡爪,鸭爪,鸭头等,这些都是好卖的,只是现在看着就只有猪耳朵,猪肚,鸡爪这三种,他得回去试试,这些在城里就能卖,之前是他没有想到。

回去的路上,沈清和一直闷着,在想事情,看看这事怎么操作。

油炸的东西还是算了,卤菜更好操作,炸货需要大量的油,他不好操作。

卤菜也让岳父岳母学着,回去教教东北的那四位。让他们也搞搞副业,以后也能发家致富。

他不说话,但是杨凤兰父女俩高兴啊,兴奋的大声说话,“老闺女,以后每场市集要是都能有这么好的生意就行。”

“爹,肯定会的。”父女俩高兴的跟个什么似的。

杨凤兰胸前的大包包内,装满了零碎钱。

虽没有数过,但是想来也是不少的。

家里还有好些写好的,都是之前努力的结果。

除了这些,沈清和还在思考,光靠自己手写肯定是不行的。

肯定是要大批量的印刷,还有要比现在市面上印刷的要好。

他还得再赶几次市集再说,也得看看四周市集的市场反应。

到家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全新的规划,卤菜,春联印刷不需要找外面。在时空超市,买个小机器,放在任务空间,一直刷刷的印。

红纸金字,红纸黑字,都得有。

回到家里,沈清和停好车,用东西盖好。

进门顾不上数钱,就说,“爹,娘,媳妇儿,我出去买点东西回来。”

“哎,买什么呀?”杨凤兰正高兴呢,不知道丈夫一脸冷静的要出去干什么。

“回来再说。”沈清和又骑了一辆三轮车出去,在外面转悠了一个小时才回家,一车的猪头,还有猪肚,鸡爪,还有已经配置好的药包。

人力三轮车上,堆满了。

杨家三在炕上,坐着在数钱,一分的,一毛的,一块的,两块的,好多呀。

杨父感叹着,“老闺女,还是你有眼光,女婿虽然文弱些,可是脑袋瓜子好,还有读书好,字写的好。现在就靠着字能赚钱。”

“爹,清和是读书人,要不是前后两次高考他都撞上生病还有被受伤,一定会考上大学的。也不会现在为钱发愁。我一直相信他,他是最好的。”杨凤兰本人文化不高,但是她喜欢有文化的人,喜欢能出口成章的人。

当初她被沈清和吸引,就是因为他身上的书生气质。

说话的人脸上还有恋爱中的痴迷,杨凤兰这辈子都被沈清和攥在手里。

“嗯,女婿确实不错,以前闷闷的,估计是看不到回城的希望,才万事不管,不怎么说话,有些死气沉沉的。”

杨父对沈清和现在是越来越佩服,来帝都已经好些天了,他也和四合院的好些人都混的很熟,也知道大部分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不论男女,很少有完整回来的。不是缺了妻子,就是缺了丈夫。

沈清和回来时,还带回来一口超大水桶式的锅,是他准备好的卤锅,卤水不能天天换,家里的锅要做饭做菜。

“清和,是什么东西?”杨母走过去,好奇的摸上大锅。

也有不少邻居走过来,姚家的人,万家的,赵家的,也掀起门帘看。围在沈家想看看,沈清和带回来的都是些什么,他们可是看到了,有大猪头。

“二小子,你是想干啥?”万大爷瞅着那锅若有所思,只是不确定。

“万大爷,在家里想试试卤些菜,出去卖,您老也知道我和我媳妇儿还没有工资,又要养孩子,总不能一直靠我爹他们养我,我一个大男人可不好意思,找到工作之前,得找一个营生,赚点生活费不是。”

没必要瞒着,也瞒不住,到了晚上熬卤水,还有卤猪耳朵这些猪下水时,就是三进院都能闻得到,他还要在里面放自己特制的药包,别人家就是再厉害,也卤不出来一样的味道。

全世界独一家,特有的味道。

万大爷捋着花白的长胡子,乐呵呵的说,“卤好卖大爷半斤,试试味儿。”

“行嘞,谢谢大爷捧场。”拱手谢过,搞怪的惹的万大爷,一巴掌拍在他手臂上,“二小子比以前有趣。”

“谢大爷夸奖。”

姚海也走过来,拍着沈清和的肩膀说,“沈二,走,帮你把东西搬进厨房。有重活招呼一声。”

他与沈清和一样也是回城知青,夫妻俩都是,也没有工作,他们夫妻俩都在外面打零工,收入少的可怜,带着孩子和父母,大哥小妹挤在一起住,家里还没有沈二的条件好,沈二没有收入,但是有房子住,还有岳父补贴。

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沈二的话说的对,不能一直靠岳父养活,那不是长久之计,还得自己赚钱养家。

“行嘞,姚二。”在家都是老二,从小就是如此称呼彼此。

两人只相差一岁,还是老同学,一个班的。

大晚上的,沈家一直在忙,烧水洗下水,烧猪头。廊檐下,沈清和一直与杨母一起做事,“娘,每一步都记清楚,以后回去教给哥姐他们,学会以后,也是一门赚钱的手艺。”

“知道,我好好学。”杨母没有想到女婿毫无保留的愿意教她,至于秘方,女婿说是他在一本杂书中找出来的秘方,据说还有别的小吃手艺。

杨母不知道那秘方到底有什么效果,味道是否好。只是女婿的心意是好的。

半夜十二点,好些还没有睡的人,闻着沈家厨房飘出来的香味,恨不得爬起来去偷些来吃,那味道能香死个人,把八百年前的馋虫都给勾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网上能查到的个体工商执照是1979年十一月一日的。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1980年8月,□□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