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不讲武德(1 / 2)

作品:《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邓千秋忙道:“不知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元璋挑了挑眉道:“朕一路回来,思量了很久……”

他抬头看邓千秋一眼。

顿了顿,才继续道:“这仪鸾司千户所上上下下,这样多的人,怎的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却是人人包藏祸心,朕治吏极严,难道他们当真不畏死吗?”

邓千秋想了想道:“其实……卑下以为……这已算好的了,好歹,他们贪墨了一半,总还给陛下留了一半。”

朱元璋的唇边勾起一抹冷嘲,道:“哼,这是什么话。乱世用重典,朕打算用重典来治吏,可这些人,依旧前仆后继,实在可恨。”

邓千秋低头不吭声。

朱元璋很是不耐地看他:“有话就说,在朕的面前,什么话都可以说。”

邓千秋道:“陛下,其实卑下以为,这官吏的俸禄太低了。”

“低?”朱元璋道:“那你可知道,国库和内帑每年的税银是多少?这天下又需养多少官吏和兵马?就这些俸禄,朝廷不需赈济百姓,不需对外用兵,即便什么都不干,统统拿去发放俸禄,怕也不足。这一次,你抄家立了大功,朕这边确实能进项数十万两纹银,可你扪心自问,这些银子,倘若拿去给百万官兵,十数万官吏,真若似伱说的这般给足额的俸禄,朕来问问你,看上去这天文数目的抄家所得,可够给付一月吗?”

朱元璋所说的是实情,即便是大大地降低了开支,可实际上,这大明的收入却也是有限。

邓千秋张了张嘴,还是决定大着胆子道:“卑下说句不该说的话,陛下口口声声说,大明承袭的乃是唐宋之制,可实际上,除了官名和衣冠沿袭了一些,真正沿袭的,还是蒙元那一套。”

“你说什么?”朱元璋道,眼睛瞬间瞪大。

邓千秋忙委屈地道:“陛下让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啊。”

朱元璋端坐,深吸了一口气,才道:“说说说,看来你是要效仿御史了。”

邓千秋摇头:“卑下不想做御史,御史说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东西,可卑下却想说几句真心话。这都是平日里陛下对卑下不错,所以卑下想掏一点心窝子。”

朱元璋的脸色好了不少,满意地点点头:“你很有良心。”

邓千秋露出一抹笑意,默默地松了口气,方才还真的有那么点怕陛下生气的。

于是邓千秋道:“蒙古人入关,可他们除了放牧,懂个什么治理天下,所以便将这天下当做牧场一般,视百姓为牛羊,肆意放养。他们非但做不到统一取士,甚至连怎样统一税赋都做不到。而我大明……和那蒙元又有什么分别呢?何为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已……”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得张大嘴,诧异地看着邓千秋。

“既要维护统治,就得有暴力的机关,也就是陛下常说的有司。这就好像刀剑一样,若是刀剑都不好好养护,任其锈迹斑斑,那么……长此以往,一旦有事,会发生什么呢?陛下,蒙元的崩塌,起于当初的修黄河,可为何修一个黄河,就引发了天下皆反?说到底……不过是那些蒙古的王公贵族们,征不上税,却将一切的徭役都摊牌在了修河的百姓身上,这样不反那才怪了。”

朱元璋渐渐拧起了眉头,若有所思起来。

邓千秋接着道:“所以卑下以为,税赋不足,这不是不发放足额俸禄的理由,官兵们要镇守边关,官吏要吃饭,百姓们受灾要赈济,这些统统都要钱,可和国库没有银子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挑眉道:“你的意思是让朕横征暴敛?”

邓千秋:“……”

朱元璋道:“你继续说。”

“不是横征暴敛。”邓千秋道:“而是合理的税赋制度!否则,迟早下去,这天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垂垂老矣,就好像一个老旧的磨坊,那老驴虽也能拉碾,勉强也能磨出豆腐,可最终什么事都办不成。”

朱元璋抬头:“说到底,还是银子。你这样说,朕明白了,无非就是挣银子而已,若是多抄几家……”

邓千秋眼睛都直了,不会吧,你这样玩?

邓千秋忙摇头:“陛下,臣的意思是……收税。”

朱元璋冷笑:“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朕却知道,他们生不如死,能勉强糊口就已不错,若是加税,他们非要造反不可。”

邓千秋道:“那么何不如从商贾身上征取呢?”

朱元璋笑了:“你这小子,朕还以为你有什么高论,你真以为朕没有征?看来你平日里《大诰》看的少了,朕在天下各处通衢之地,设了课税司,征收商税,课以天下商贾三十税一,如何没有从他们身上征取商税?只是这天下百废待举,只怕商贾流通货物也是稀少,这课来的市税、舶税、商税,一年下来,也不过十数万两而已。”

邓千秋直接道:“这说明朝廷的税收的不对。”

“嗯?”朱元璋凝视邓千秋。

邓千秋道:“陛下难道忘了,晋王殿下做买卖,就挣了个盆满钵满?”

朱元璋不屑于顾:“那是因为他是亲王,自然不能与寻常商贾一概而论,你以为朕真不知道你们挣的银子哪里来的?只是朕不追究而已。”

不追究是一方面,主要是自己也有收益。

邓千秋叹了口气,道:“陛下,其实……卑下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朱元璋一听大胆二字,来了精神:“是吗?快快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