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佛剑(1 / 2)

作品:《童年售后,武林群侠传1.0

东方未明这才明白,萧遥引经据典,实则是说魔教包藏祸心,引得各方争斗不休,要是顺顺利利的在乐山一场争斗,公公平平的凭武功角逐,那么到头来谁也不会过于激进,只有吊足了胃口,才能引得正派中人自相残杀。说道:“如今乐山之上,只怕早已是血流成河,咱们应该找一个武林耆宿,制止这场风波才是。”

萧遥苦笑一声,道:“尊师幽居深谷,鄙帮帮主云游四方,这两位本是最佳人选,可眼下却又找谁去,青城派青霞子道长刚刚接任掌门不久,绝刀门掌门夏侯城自顾不暇,毒龙教掌门不理外务,方圆百里之内,去哪儿找什么前辈高人。”

东方未明道:“那就让绝刀门牵头,联合唐门,百草门……”他话说到这里,忽然醒悟过来,这唐门阴险狡诈,百草门显然跟魔教同流合污,怎么会阻止这场浩劫,不由得叹了口气。

萧遥道:“你之前帮过青城派,又救下了绝刀门的聂齐,这份恩情一直都在,不如趁热打铁,咱们就有了本钱,将二桃杀三士的阴谋,公之于众,想来脑筋不灵的家伙,只怕也还不多。”

东方未明拍手道:“如此甚好,萧兄博闻强记,计谋百出,能顷刻间将事情从头到尾,分析的如此透彻,更能想出如此周密的主意,真是了不起之至。”

萧遥摇了摇头道:“事情走一步看一步,或许乐山之上已经杀了个血流成河,又或者咱们人单势孤,说出来的言语无人搭理,咱们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东方未明心想不错,又忍不住好奇,问道:“萧兄怎会对史实如此精通,宛如饱学宿儒一般。”心想:“你又不是考状元,当翰林,学这么多的之乎者也,什么兵书战策有什么用。”

萧遥从怀中取出一本战国策来,说道:“虽然身为乞丐,但多读些书总是不错的,不求考取功名,但求明理豁达。”

东方未明道:“想来萧兄出身世家,或因亲友获罪,被迫流落江湖吧。”

萧遥又摇了摇头,神色极为黯然,或许是不愿想起幼年的往事,或许是被东方未明言中,或许又为了其他什么别的,总之他不想多说,始终沉默不语。

成都距离乐山少说也有二百来里,东方未明和萧遥虽然都身有武功,却也不能连夜赶路,在街边小店歇息了一夜,次日忙急赶路,却被岷江拦住去路,萧遥雇佣船只,并不如何为难,但马匹却不能同登坐船,好在船夫说知,渡江之后,便是乐山大佛,地方也甚是有限,步行也用不上大半日,马匹却也无用。

东方未明便想登船,可萧遥阅历丰富,心想岷江湍急,近期是否会有纷争,就看往来之人,有多少武林中人,问起船夫,那船夫却装聋作哑,推说不知。

如此一来,萧遥不免起了疑心,又见这船夫操控船只,纹丝不动,划船的船桨,也是摆动幅度极小,显然腕力着实了得,必然身有深湛武功,不但武功了得,抑且深谙水性,不然小船在水中怎能毫无波澜。

但萧遥并未张扬,登船之后始终坐在船头,跟船夫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东方未明心中没底,生怕魔教更有奸计,其实心中已是打定了退堂鼓。

好在岷江一路风平浪静,渡到对岸也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东方未明从船中一跃而下,却听身后一声闷哼,回头一瞧,瞧到萧遥已将摆渡人打晕了过去,一时不明所以。

萧遥撕开此人外衣,对东方未明道:“这厮身着团龙服饰,又深有武功,定是魔教走狗,这凌云大佛是座孤峰,若是少了坐船,纵然水性极佳,也得从后山才能侥幸逃生,更何况这里的人,只怕都是斗的有气无力,那便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东方未明点了点头,心中却并不以为然,心道:“萧遥以小人之心度人,只怕还是冤枉了人家,也说不定。”

萧遥不再啰嗦,撕下此人衣襟,将他牢牢缚紧,掷在缓滩一侧,对东方未明道:“咱们可得将这艘船藏起来,不然被断了后路,只怕连走也走不得了。”

东方未明再也忍耐不住,说道:“此人是不是魔教中人尚无定论,即令萧兄所言不错,他老老实实的撑船而来,载得咱二人渡江而过,怎能恩将仇报,将他整治的这般模样。”

萧遥听得此言,神情甚是古怪,迟疑半晌才道:“你这话原本不错,可江湖上言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有云:‘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更何况我只是将之捆绑了起来,也并未害此人性命,你说是也不是。”

东方未明一时语塞,嗫嚅了半晌才道:“既然并无确凿证据,就该当一五一十的当面对质,是非曲直自可秉公而论,若是当真有所图谋,再行翦除不迟。”

萧遥叹了口气道:“东方兄弟不知人心诡诈,我不是说魔教之中,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不是说正派之中,就都是好人了,只是此人装聋作哑,就算不是打算立时发难,至少也是有所图谋,咱们来乐山所为何事,还不是阻止魔教为祸武林,调和各派矛盾吗?”

东方未明被他这番话说的哑口无言,但对萧遥做法,却仍是不以为然,但瞥眼见半山腰,隐隐有兵刃相交之声,也顾不得许多,便上了山路。

他们二人落脚之处,乃是乐山大佛的脚趾,沿着山路而行,乃是一路陡峭,岷江对面一望,似乎大佛并不甚高,但攀援而上,却是极险,萧遥轻功不凡,许多转折处,都是浑不当他是一回事儿,但东方未明相较之下,可就逊色的多。

山路本就生有苔藓,加之近地连日阴雨,石上颇为湿滑,东方未明生怕一个闪失,跌个粉身碎骨,因此行得极慢极慢,有时还需萧遥费心提携,好在他以铁棍代杖,到后来也是越走越快,没到一顿饭时分,便来到了半山腰的缓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