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诗相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十三章《虞美人》(3 / 5)

作品:《诗相

从南唐皇帝自降身份为江南国主时,尚在江南作一方之主,创作的诗词多是描写优渥的宫廷生活,乃至和小周后偷情幽会的词作。金陵城破而不得已投降北宋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直到被毒杀期间的三年,李煜创作的词犹如血书般呈现,可谓首首词作为精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不仅是他的绝命词,也可以说是他的封神之作,尤其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人们都可以理解到,但是都无法感同身受,再者说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话语,也绝非一般亡国之君能道出。犹记得香港电影《鹿鼎记》有句经典台词,陈百祥饰演的多隆展现虚伪的表情对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说,“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这句台词感觉上有李煜绝命词的影子,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离愁别绪和敬仰之心,用长江滚滚东流水来形容,增强了其艺术效果和抒情感染力。

据说,宋太宗赵光义曾经派南唐旧臣问候李煜,已经成为阶下囚的李煜范了重大政治错误,竟然向旧臣吐露心声,表示悔不当初,未能正确用人有效防御北宋大军的进犯。已经投降北宋的南唐旧臣不敢隐瞒,宋太宗获悉李煜故国之心不死,使得宋太宗大为恼火,这也是李煜最后被赐死的诱因,倘若李煜能像三国时期的刘禅一般乐不思蜀,享受歌妓陪伴左右的吃喝玩乐日子,或许有可能会软着陆安稳的度过一生,抑或将自己的愁绪写而不发,或者死后托于某人留存,李煜不至于凄惨离世,不过话又说回来,倘若不及时发表词作,或许他的精品词作会消失匿迹,无法留存至今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再者,或许是因为李煜成为亡国之君的缘故,使得后世无形中拔高李煜词作的境界。

亡国是悲哀,亡国之君更是悲哀的,李煜创作出绝命词《虞美人》表达出了故国之思和亡国而带来的无穷哀怨,朝代更迭时期,诸多文人会创作出黍离之悲的作品。时光移至到13世纪,宋元交替之际,有位名叫蒋捷的词人,经历了自己的祖国赵宋被灭亡的变故,见证了国破之悲,坚守民族气节的他,多有抒发黍离之悲和诠释悲欢离合的个人境遇的词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以《虞美人》为题的词。词牌名“虞美人”,原为唐代教坊曲,初为咏项羽的虞姬虞美人,项羽是战败于汉高祖刘邦的一代枭雄,项羽处于四面楚歌时,虞姬在项羽慷慨悲歌自刎后,香消玉殒甚是悲叹,唐人用“虞美人”为曲,宋人使用此为词牌,想必多是咏叹悲歌的,从李煜的词及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可以见得。

13世纪,是蒙古族人民的高光时刻,在中原建立了元朝政权,消灭了当时中华大地存留的西夏政权,满族人祖先创立的金国以及汉人在临安的赵宋政权,其中消灭赵宋政权耗时最长。赵宋政权灭亡之际,有部分朝廷人员选择投降,并在临安城举行了受降仪式,而有些则拥立皇室宗亲称帝继续抵抗蒙元政权,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据历史记载,赵宋的彻底灭亡发生在广东新会的崖门,宋元在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夸张的说到赵宋皇室成员八百余人集体殉难,数十万人殉国,这个说法可信度存疑,因为崖门附近地区尚有赵宋的后裔,不过宋军在崖门海战失败后,很多皇室近亲和陆秀夫为代表的臣子殉难,应是确信无疑的。

词人蒋捷,于南宋咸淳十年高中进士,然而在进入仕途的第四年,宋军没能阻挡元军的攻势而灭亡,蒋捷未向文天祥和陆秀夫那般,坚持抵抗元军,而是选择退隐不仕,坚守民族气节。在中原新立的元朝政权,为了顺利稳妥的统治中华大地,对宋朝的遗老们采取各种拉拢手段,好比史书描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从被俘到被处死期间,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殊不知年轻时声色犬马的文天祥,在民族气节上面却宁死不屈。元朝灭亡赵宋过程中,便有很多士大夫抛弃气节尊严,投入元朝阵营进而镇压抗元势力,赵宋灭亡后,元朝亟需赵宋遗臣进行国家治理,于是发布诏令征辟赵宋遗臣入朝为官,很多士大夫美其名曰识时务为俊杰,应诏进入元朝政权的官场,其中便包括属大书法家赵孟頫,而赵孟頫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面对元朝的应诏,当时很多士大夫纷纷投向元朝的怀抱,而词人蒋捷皆不为所动,即使是经人举荐也坚持不仕,乃至逐渐年老时在武进县的竹山隐居,因此也被称为竹山先生。竹子在中国文化里面视为文人气节的象征,其隐士的风范源自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文人们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正是因为这种气节的坚守,使他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尊重。

蒋捷这位处于宋末元初的词人,作为汉族人,心系由汉人建立的赵宋政权尚好理解,心系外族政权的则可能会让民众因爆发狭隘的民族情感,好比灭亡宋朝的元军主帅张弘范,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等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评价颇为不善。历史的年轮超前滚滚来,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通常也较少区分汉族和蒙古族及满族,但是评价张弘范和吴三桂等人时,民众只知道单纯的事物,一般是狭隘的民族情绪,现代来评价的话,顶多说他们各为其主为自己谋事业发展而已。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清末民初时期,身为汉人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等人,尤其出生于国外自小喝洋墨水的辜鸿铭,在清朝灭亡之际依然心系它并尊崇它,至于为何不得而知,用民族气节评价他们肯定不对,但是说他们深受清朝国恩又言过其实,总而言之,历史上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也不太可能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唯有尊重。

《虞美人·听雨》是词人蒋捷的代表作,从作品内容来看,应该是创作于他的晚年时期,也即宋朝灭亡多年以后,是对他人生起伏漂泊的总结。上面已经提到他处于宋元政权交替时期,而蒋捷作为宋朝货真价实的进士,跻身宋朝为官的士大夫,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原本一路顺风的仕途之路,因宋朝的沦亡而戛然而止,任谁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局面。曾有故友对蒋捷表示不理解,宋朝已经灭亡二十多年,何必坚守已经逝去的赵宋朝廷,而不顾重新出仕的大好前途,或许是蒋捷内心深处充盈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节气,始终不为新朝的橄榄枝所动,以至于处于“漂泊”的生活状态。历经沧桑变迁,直至晚年依然创作出悲歌,抒发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因此有人评价蒋捷这首《虞美人·听雨》为宋词的最后绝唱,虽是过誉之辞,但的确也是非常经典的宋词,非常值得细细啃读,尤其对于在外飘零半生的人来说,或许可以共情拨动漂泊人的内心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