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诗相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六章《梦》(3 / 3)

作品:《诗相

《花非花》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的简短情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犹如梦幻般,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感慨,诠释出一种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容易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念及惋惜之情。这首诗大意是像花而又不是花,似雾而又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后离去,来的时候像春梦一样没多长时间,去的时候又好似朝云散去毫无可寻觅之处,语言浅近,意境却颇为深远,尤其是开篇“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意味,是白居易诗作中的特例。一般人做梦好像都遵循白居易所言的“夜半来,天明去”,夜半来或许有人不认可,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清晨醒来时,所做的梦境便戛然而止,我们的梦境一般比较短,犹如此诗第三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时醒来能记住的梦境一般很浅,甚至完全不记得,犹如第四句“去时朝云无觅处”,完全找不到梦境的记忆,这么品读起来像是对做梦的诗词化。诗中的春梦应该是指春天的梦,指美好而短暂的梦,有可能也包含人生理所需的性渴望之梦,诗人将美好的人与物寄托于春梦中,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这首小诗将雾、春梦、朝云等朦胧缥缈的意象巧妙的组织起来,不仅体现出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更是将诗人追念美好事物的内在心境完美的诠释出来,不愧是白居易简短诗篇中的佳作。

《梦》

(宋)王安石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梦》是北宋大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就以梦为题,传言是他夜里做梦了,醒来或许犹记得梦中印象,醒来时有所感悟,便成就了这首诗,借此表达对人生追求的感悟。首次读到此诗,是出现近代思想家胡适的文集中,近代的胡适及其恩师梁启超非常推崇王安石,因为他们处于中国亟需变革的时代,故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在这个时代被重新推崇出来,胡适文集中出现这首诗的原因,多半也是为了诠释他的思想理念,通过细细评析王安石的《梦》,品味诗中哲理和胡适推崇的思想。由于科学认识的不足,古人不知道梦是大脑皮质活动产生的一种意象,而把梦当作一种预示或者警示,因此对梦境会有千奇百态的解读,如我们所熟悉的《周公解梦》,如果用现代科技理论来看,《周公解梦》不足以品读,然而对古代人来说,或许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王安石这首诗则是抛开了他的梦境,只是借梦来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及对人生的看法,人生就像一场梦,也是我们今日常言的,人生如梦,我们说人生如梦时是要告诉自己,对于一些求而不得或者没必要过多的求索,活好当前的人生就好。这首诗的大意是人生如梦一般,只要无所求,内心就会得到普遍的安宁,自然就不会产生很多痛苦,梦醒之后还犹如在梦中,那就只能随梦境了,人最为重要的是坚守,对得起自身,方能功德圆满,这首小诗朗诵起来很像佛法禅诗,其意义也像是要人们领会其禅意似的。

人生如梦,是老掉牙的常谈之语,也是常人一种悲观心绪的托词,不过也的确是如此,因此会有很多人非常喜欢具有文学气质的“世事漫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至于王安石的《梦》诗,理解起来较费力,非历经世事的人,可能对王安石之梦一头雾水,白居易将美好的事物形容成春天的梦,虽好却易逝,可能让很多人容易产生共鸣。做梦是候常有的事情,如学生时代会做提高成绩的梦,青春期会做性梦,刚出来社会后会有期待事业有所进步的梦,但是梦却蕴藏了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人们在社会中无法实现所想,只能寄托于梦中得到慰藉。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夜长梦多,有可能是心理疾病抑郁症的亚健康状态,从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看,太多梦源于内心长年累月的压抑,尤其是人的社会个性压抑和性爱需求的压抑,太久容易催生心理疾病。或许是因为经历多了社会现实,慢慢减少了追求及期望,对人生做减法,因此越少做梦,犹如王安石所言的“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