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诗相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二章《斜》(1 / 2)

作品:《诗相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是很多人的启蒙诗,也是现代人常拿来解读的一首佳作,它除颇具意境外另有一个值得探讨的小插曲,便是其首句中的“斜”字。斜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字眼,也是容易脱口而出的字,在书面语上不乏它的身影,其本意是指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字,即常用字。它与邪同音,都有“不正”的基本释义,不过斜字侧重于描绘自然物理景观,通常用于方向或位置,如太阳落山时分除了夕阳和残阳的叫法外,还可以称为斜阳,而邪是主观道德上的评价,如邪气是指不正当或对他人及社会带来危害的风气。

汉语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且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单是中国范围内就存在成千上百种方言,使用最为广泛的便是粤语和闽南语,一百多年前,中国地名的英文翻译便是以粤语音译,如江西译为kiangsi,广西译kwangsi,延用至今的HongKong(香港)等。现在粤语式旧译早已尘封历史,犹如一些文字的旧语发音不用同样道理,好比斜字,当前规范读音中只有“xie”的音,而无“xia”的音,不过很多地方方言中,依然延用“xia”的音。今日人们使用的汉语历经千百年演变,有些文字的读音发生改变,有些则保持古语读音,这在粤语体系中保存的最为突出,不管是诗词朗诵,还是歌曲作词,粤语读音韵律明显胜过官话,与斜字读音有类似变化的尚有“街”字,街字在很多地方语言中读“gai”而非“jie”,如我们常言的逛街,读“guang gai”的音律协调性胜过读“guang jie”。

今日,我们所背诵的古文和吟咏的诗词,多是千年前的作品,自然而然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歌赋时,运用的读音必然是他们那时代的语音,因此今人读古人作品时,倘若能延用古汉语读音甚好。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是跟着时代而行的,再者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不能故步自封,因此读当前的规范语音也未尝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如斜与街两个字,随着官话的普及化,发音xie与jie正准备完全取代读xia与gai的音。不管如何,吟咏诗词或者唱歌,讲究韵律协调还是有必要的,在一些诗句中,斜字读“xie”顺口,而有一些读“xia”是否更具有韵味,各有千秋。从多首含有“斜”字的古诗词中,从诗词韵律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总结为如此,“斜”字未设置在句尾时可读“xie”,在句尾读“xia”则多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似乎更符合诗歌的音乐美。不管读“xie”也好,读“xia”也罢,最重要的是品读其诗歌意境,无需纠结单个字读音,读者自是可以按自己偏好去读。

“斜”作为诗词中常用字,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花间派代表人物之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太平宰相晏殊的“斜光到晓穿朱户”,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佳作《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斜”未设置在句尾,不管是今语音还是千年前的古读音并不影响诗句的韵律,可读“xie”音。当“斜”字出现句尾时,尤其在唐诗中,读“xia”更具有音律美感,如杜牧《山行》中的四句诗中尾字读音都还有“a”,更关键的是与第二句押韵“ia”的音,与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押韵相似,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很显然,读“xia”音更合适。从诗词格律要求和押韵规律上赏析,分享几首“斜”字出现在句尾的绝句,自是感觉应当采用押韵的音读“斜”字,分别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晚唐诗人杜牧的名作《山行》及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己亥年创作的《杂诗》。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的作者李峤少为人知,熟悉盛唐历史的可能知晓他算是风云人物,在错综复杂的政坛里曾经三度拜相,自是一种非常有实力及才华的一位诗人,不过今人几乎只能品读到他的这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简短的四句全是风带来的自然情景,简言之便是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春天的花朵、刮过江面时能够掀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中能使万竿倾斜,风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却被作者巧妙的有机组织起来凝练成一首诗,足见作者观察自然的细微和文学功底的深厚。从诗题中可知,整首诗在描写风,却在诗句中不见风,这也是语言的艺术之所在,通过描写主题带来的现象而诠释它,虽如猜字谜一般,需要作者细致的笔触,敏锐的观察,才创作出语言精炼且准备形象的佳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诗中“斜”字出现在最后一句的句尾,它与第二句“能开二月花”的花字读音应押韵,更能彰显作者的语言功底,方可不枉费能三度高居宰辅之位的才能。

诗词中,常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后世的文学评价其为借景抒情,还有托物言志,然而这些士大夫并未深入去探索这些自然景象的背后原理,却搜索枯肠创作诗词歌赋,谓之文学瑰宝的诗词。风的力量很强大,所以用呼风唤雨形容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厕身庙堂高位及诗人的李峤看到风的强大力量后,创作诗歌算是可圈可点,但他必然不清楚风的形成原理,也没有去探究风背后的原理。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末期,近代科学才传入中国,风是因为空气冷热不均而产生流动的现象,这或许可以解释到一点,中国古代可以积累经验从而拥有尚可的技术,缺指导后世发展科技的学术,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远落后西方。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故事,曾经一度流传甚广,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的牛顿突发奇想,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肯定有人在断章取义或者张冠李戴了,牛顿能够发现经典力学上的万有引力,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时代的学术氛围中的,好比唐代诗人李峤知道风吹来能让秋叶落下、吹斜竹林、让平静的江面起波澜,在诗词的氛围下只懂得赋诗,而不可能研究空气动力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