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难道这便是蠢人有蠢福?(1 / 2)

作品:《我戾太子只想被废

“……”

刘彻这敷衍的态度让刘据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卫青造谣一张嘴,他辟谣却要跑断腿……

他现在终于能够体会到达文西和霍光的无奈了,霍光听到自己那一声声的“好的表哥”时,心里应该也是想打人的。

可惜霍光不能打他这个太子,刘据也不能打刘彻这个天子。

与此同时。

廷尉正监赵禹则又上前正色说道:

“回陛下的话,既然可以确定太子殿下受人托梦之事,此事倒的确值得试上一试。”

“不过微臣依旧认为太子殿下亲自出海大为不妥,此事非同小可,若换做是其他人出海,微臣便会举双手赞成,恳请陛下三思。”

话音落下,又有人附和起来,纷纷说道:

“正是如此,太子殿下身份特殊,万不可以身试险。”

“是啊陛下,还是换了一个人吧……”

“微臣愿代替太子殿下出海,寻找那片平原广泽的仙境!”

听到这话,刘据与众人循声望去,却才发现说话的是一个其貌不扬,此前也没有太多存在感的中年男子。

不过没人不知道此人的身份,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刘彻的内朝近臣,进入内朝议事。

他叫倪宽。

现任左内史,出身贫寒,年幼时为了得到读书的机会,曾在郡国学堂伙房帮工,总是把书籍挂在锄把上,借助务农休息的空当细心研读,“带经而锄”的美谈说的就是他。

历史上,丞相赵周因“酎金夺爵”获罪而死,刘据的另一個不粘锅太傅石庆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倪宽就接任了御史大夫一职,位列三公。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改变的话,“酎金夺爵”也就是最近的事了……

而在这之后,倪宽还做了几件大事,刘彻的封禅大典就是由他主司,后来制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太初历》,也是以他为主持,像壶遂、司马迁、公孙卿、邓平、落下闳等等一众能臣方士,都是他的手下。

除此之外,他在治国安民方面亦是一把好手。

任左内史期间修筑六辅渠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也知道体谅民间疾苦,收租税时,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实施延缓和减免,却又能保证在国家需要时,以最快的速度上交税赋。

可以说史书中除了没有他相关领兵打仗的记载之外,已经近乎全能。

“不过若只是解决了朝鲜半岛的问题后借道出海,似乎也用不着他来打仗,因此他请命代刘据出海应该也没太大的问题。”

至少刘彻和一众内朝近臣心里是这么想的……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刘据所谓的“平原广泽”根本不是什么仙境,只是一个尚不成国家的岛国,这个岛国上也有不少外族,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冲突恐怕在所难免。

因此见倪宽主动请命,刘彻已经笑了起来,当即便打算答应:

“既然如此……”

“父皇且慢!”

刘据赶忙打断了刘彻,正色道,

“儿臣的梦境只有儿臣知道,许多事情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这亦是寻找平原广泽的关键所在,因此这出海之事恐怕无人可以取代,否则恐怕无法成事!”

在这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倭国他是一定要亲自去的。

这不仅仅是出于对时下倭国的好奇,也是想亲自验证许多历史传说。

比如徐福和那三千童男童女当初是否真到了倭国的九州岛,刘据是倾向于到了的。

因为后世学者提出过很多证据。

比如,在倭国古代史上,倭国此前持续了六千多年的绳纹文化,就在徐福出海后的这个时期忽然中断,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

再比如,倭国存在许多古老的姓氏,其中“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便被指作是徐福到达倭国后,担心被秦始皇追杀,要求随行的男女各自更改。

再比如,后世倭国发现的徐福墓和徐福神庙,以及将徐福尊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的传统,以及每年的徐福祭祀日……

总之,还有很多方面的相关说法和证据。

只不过这些证据因为各种各样的因此,全都无法当做徐福当初到达了倭国的铁证,因此始终只是一种猜测和争论。

而刘据既然有这个机会,并且此时距离徐福出海也就一百年的时间。

自然很想亲自去认证一番,寻求一个确切的答案。

除此之外。

刘据还有一个极为远大的计划,提前完成对倭国的改造,将倭国永远变成一个“平和”的倭国,永远不让后世的耻辱时刻重演。

而这个计划也极为繁琐,绝不是什么人替他去就能够完成的。

甚至现在说出来,恐怕也没人能够理解……

“但你身为大汉太子,是朕的继承人,干系着大汉国祚的未来,朕决计不能再让你去冒险,此事没得商量!”

刘彻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不容置疑的道。

“这……其实儿臣觉得二弟也很不错,要不父皇先废了儿臣让二弟顶着,若儿臣好端端的回来,父皇要是还看好儿臣,再改立儿臣为太子便是,若儿臣出了什么岔子,我大汉太子也有了人选,应该也不至于动摇大汉国祚?”

刘据试探着问道。

如果真可以这样就太完美了,他一举成为满级人类,横扫卫满朝鲜和尚未开化的倭国必是越发易如反掌。

尤其是倭国。

以刘据对倭国的了解,现在汉军降临倭国,那就如同天降神兵,完完全全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