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父刘玄德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05章 大捷回传(1 / 3)

作品:《我父刘玄德

打开院门后,就看见傅士仁带着好几个甲士手举火把,簇拥着两名士卒。

士卒一看刘备的,立刻跪倒在地,从怀中取出一个竹筒,往头顶一举:“启禀州牧,我乃是公子部传骑,我军于昨日下午,在红岭遭遇泰山昌豨军,双方爆发激战。”

“哦?结果如何?”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上前取过竹筒,一边打开,倒出里面的帛书,一边朝着传骑摆了摆手:“可先起来说话。”

两名传骑满脸兴奋和喜色,应了一声,站起身体。

为首那人继续说到:“我军只一个冲锋就击溃泰山军,阵斩四百级,俘获一千六百余人,生擒敌将昌豨,泰山军全军覆没,无一逃脱!”

“什么?”

刘备这才刚刚打开竹筒里的帛书,都没来得及仔细看,就和牵招、傅士仁一起让传骑的话给惊呆了。

随机,刘备发起火来:“胡言乱语,你可知道谎报战果,论罪当诛!”

不是刘备格局不够,而是这个消息实在太过夸张。

刘备这次同意让刘封参阵,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刘封历练一下,感受一下战场的环境和气息,别说指望刘封建立战功了,只要刘封别受伤,他就心满意足了。

“尔等是欺我不敢斩杀你们吗?”

噗通两声,两名刚刚站起来的传骑又跪了下去,脸上的喜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畏惧和惶恐,不明白刘备为什么突然发火。

刘备心里生气啊,什么时候自己家宝贝儿子学会谎报战果了?

而且还恰好在牵招的面前来这套,这不但是丢了他的脸面,大耳哥更担心牵招会对刘封有了不好的印象,影响将来。

可眼前两个传骑虽然满脸畏惧,却还是磕磕绊绊的解释没有撒谎,确实是大捷了。

“夏、夏侯将……军,还、还带着……昌豨去接收缯城了。”

传骑明明说的是报喜的话,可表情却像是在哭丧,可在场的人却没有一个敢笑出声的。

刘备又有些想发火,可让牵招拦了下来。

牵招指着传骑提醒刘备道:“兄长,看此人神情,不像是在谎报军情。”

顺着牵招所指,刘备的视线看了过去,果然传骑神情里有害怕,有委屈,还有不解,唯独没有奸猾,不像是在撒谎的样子。

“真是大捷?”

“确是大捷!下吏愿以项上头颅担保。”

一个传骑都敢拿脑袋担保了,刘备心里的怒火瞬间不翼而飞。

冷静下来之后的刘备,觉得自己是有些患得患失了,都是那个逆子的错,好好的非要上什么前线,害的老子在后面担惊受怕。

在心里狠狠的训斥了一通逆子后,刘备匆匆打开了手里的帛书,就着火把的亮光飞快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刘备捏着帛书的双手一拍,大叫一声:“好!”

随后,刘备把帛书递给牵招:“子经,快看帛书,你侄儿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

牵招接过帛书飞快阅读了起来,帛书里写的也和传骑所说的差不多。

刘封所部一战直接打崩昌豨,甚至还将对方全军俘获,整个郯城以西的敌人已经被一扫而空,襄贲、兰陵和承县已经没有忧患了。

夏侯博和陈到带着亲卫部曲和昌豨去接收增城,刘封则带着主力和伤员、俘虏往回走了,至迟两三日后就能到达郯城,为方伯献俘。

刘备这下是彻底放心了,脸上的笑容怎么掩饰都掩饰不住。

牵招也是心神大惊,刘封竟然以少胜多,还全歼来敌了?

不对,这刘封不应该只有十岁吗?

十岁如何领军出征?

牵招只觉得脑袋里全是疑问,有许多问题想要询问刘备。

看见牵招那懵逼的模样,刘备哈哈大笑,乐个不停。

“阿仁,带着两个传骑下去,好生招待,给与酒肉,让他们好好休息一晚。明日每人发给五百赏钱,再让他们回去。”

“是,使君!”

傅士仁恭敬领命,带着连连感谢的两名传骑离开。

刘备这才关好院门,拉着牵招重新回到屋里,细细述说自刘封来到郯城之后的所作所为。

说着说着,刘备自己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了。

刘备原本就对刘封满意之极,有仙遇,有早慧,能赚钱,能识人,小小年纪竟已能治理一县之政。

别看刘备放刘封出去了,可实际上刘封的情报消息却是源源不断的送到他的案头。

每天晚上休息之前,他都要仔细阅读一遍送来的关于刘封的消息,哪怕这些消息很可能已经是昨天,甚至是前天的了。

但刘备依旧乐此不疲,因此,他也清楚的知晓刘封在襄贲县的所作所为。

一方面他也有些生气,这逆子竟然架空了子敬,小小年纪居然如此胡作非为,日后可怎么得了,难道还想架空他老子不成。

另一方面,他也对刘封的治理条陈很是满意,甚至觉得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日后找机会推广到州内其他地方。

只是在满意之余,刘备内心深处也有些担心刘封在军略方面的能力。

毕竟眼下是乱世,刀把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不过现在好了,刘封已经送上了完美的答卷,让他大为放心。

刘封是需要功勋的,这也是刘备同意他上战场的根本原因。

哪怕刘备只有刘封一个儿子,刘封想要接班,那也是要功劳的。

没有功劳,如何镇住骄兵悍将,没有功劳,如何拿捏两朝元老。

历史上光武如此大的威望,照样为了明帝上位费尽心思,各种铺路。

刘备以前看史书还不太明白,现在方有同感。

牵招原本以为刘备是在给自己解惑,可为什么越听他的问题就变得越多了呢?

一个十岁的稚子,就算聪明了些,早慧了些,扬名了些,可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听完刘备的一番叙述,牵招依然觉得脑壳里全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