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族!(1 / 2)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天子启新元三年,秋七月十四。

距离秋收,还有整一个月的时间。

虽然还没有秋收,但今年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被丞相府撒去关中各地的农稼官,带回了预估数据。

——去年年末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确实影响到了今年的春耕。

虽然叛乱三月而平,但那些随大军出征的兵卒、民夫,却都是在初夏才随大军班师;

家中壮劳力不在,无论是春耕日的播种,还是后续的灌溉、照料,自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好在影响不算太大——今年的秋收,虽然不可能是大丰收,但也不至于欠收。

大抵能有个三石多点的平均亩产,属于即不高又不低的正常水准。

对于本就已经惨淡无比的粮价,这则消息,无疑又是一根压在骆驼背上的重草。

粮价,也终于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而正式跌破三十钱,来到了二十八钱每石。

百姓们也从一开始,粮价大幅下降的喜悦,逐步转变为对粮价过低的担忧。

——粮食便宜,可不只是现在买的时候便宜!

秋收之后,大家伙要把手里的粮食卖出去的时候,必定会比现在更便宜!

便宜的过了头,农人的收入大幅缩水,虽然粮食还买得起,但其他的生活物资,恐怕就……

于是,粮价得以平抑带来的喜悦,便逐渐转变成了对粮价过低的担忧。

底层百姓忧心忡忡,朝野内外,也被梁王刘武突然失踪一事,给搞的人心惶惶。

有人说,是梁王刘武外出走动时太过高调,财帛动人心,让落草的‘好汉’给盯上了;

但这个猜想,很快就被否决。

开什么国际玩笑?

在这個世代——在天子启、窦太后这一朝,为了财物绑架梁王刘武?

这和扯旗造反有什么区别?

也有人说,或许真是天子启暗下动的手,把这个曾经觊觎神圣的弟弟,给人不知鬼不觉的噶掉了。

这个说法,也同样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同。

——天子启是什么人?

二十多年的太子,甚至还做过监国太子,为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连自己的老师都能下死手弄死不说,最后还一点骂名都没沾上的狠角色!

真想要杀梁王,还用得着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真当谁都是梁王刘武啊?

···

再者说了:天子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都已经是朝野内外心照不宣的事了。

这种微妙关头,天子启不想着一切求稳、不想着和母亲窦太后搞好关系,好让老太后确保政权交接的安稳进行,反而去通过对梁王刘武下死手,来刺激老太太?

这根本就说不通。

还是那句话:天子启,不是梁王刘武;

这样的蠢事儿,天子启干不出来。

排除了几个明显的错误答案之后,舆论才终于开始朝着正常人的方向发展起来。

——有人说到了点子上:梁王刘武,只怕是担心被天子启治罪,才逃走躲了起来。

至于躲去了哪里,却是没人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了。

而在这明显已经‘正常’起来的舆论中,却也不乏一种极其睿智,也对刘荣极其不利的说法。

说是梁王刘武‘畏罪潜逃’,身边必定没带多少随行护卫;

考虑到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皇太弟一事,梁王刘武‘落单’,对于太子刘荣而言,未必不是一个排除异己的良机……

这种说法的搞笑程度,其实和说天子启残害手足,是一个级别的——刘荣没这么蠢,也没这么低级。

和天子启一样:刘荣想搞死这位梁王叔,虽然没有天子启那至少九种办法,却也不至于沦落到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

但这种明显有些搞笑的说法,却让一个极其要命的人,生出了半信半疑的动摇。

——东宫,窦太后。

连天子启都没有被排除嫌疑,更甚是直接让窦太后喊出一句‘帝杀吾子’,刘荣自然也逃不过这欲加之罪。

但让朝堂内外,都颇有些大跌眼镜的是:在被窦太后列为‘杀害梁王’的嫌疑人之后,刘荣却并没有选择低调做人,窝在太子宫闭门谢客。

在这一天——在天子启新元三年,秋七月十四,太子刘荣通过太子太师申屠嘉之口,向朝野内外下达通知:奉父皇诏谕,于秋七月十五日,举朔望朝议!

按理来说,每月初一、十五,即朔、望二日举朝议,是汉家由来已久的章程;

但天子不在长安的时候,朔望朝议,一般是会被替换成每五日举行一次的常朝的。

即:天子在长安时,每月初一、十五朔望朝,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则举常朝;

天子不在长安,就由丞相负责主持每五日一次的常朝,直到天子回到长安。

过去这段时间,长安朝堂便一直是在丞相周亚夫不情不愿的主持下,每五日举行一次没有天子在场的常朝。

刘荣悉数与会,并承担起了书记员的工作,将朝议的所有内容整理成奏疏,并送去甘泉宫,给老爷子过目。

该批准的批准,该提意见的提意见,该拿主意的拿主意。

眼下,刘荣说要举朔望朝,又说是奉天子启诏谕,那天子启肯定还是不在场;

至于天子不在长安时,太子奉天子诏,举朔望朝……

“这,可是监国太子掌政之时,才会发生的事啊……”

嗅到这么一层的政治讯息,朝野内外不由得再度人心惶惶起来。

——太子,才刚得立不久啊!

就算平抑粮价一事,太子办的十分妥当,但距离太子监国,也还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陛下这么急着要为太子铺路,甚至隐隐透露出太子监国的意图……

陛下,难道真的已经……

·

·

·

·

“父皇,是担心皇祖母借题发挥,才借这一出朔望朝议,来保孤几日。”

“几日之后,父皇也就该回到长安了……”

长安,蒿街中段北侧,太子宫正门之外。

太子刘荣一身戎装,站在自己的宝驹旁,一边打理着马鞍的皮带卡扣,嘴上一边如是说道。

听闻此言,一旁同样身着戎装,身后更是已经召集好太子卫队的中盾卫程不识,面上郁色不由得更深了几分。

“家上,真要在这要紧关头,如此高调的往尚冠里拿人?”

“让廷尉派人捉拿,也是一样的吧?”

忧心忡忡的说着,程不识不由再稍一颔首。

“眼下,梁王下落不明,太后都快要急疯了;”

“说是近几日,太后不是坐在榻上念叨‘梁王吾儿’,就是来回踱步间,嘀咕‘帝杀吾子’之类;”

“——便是家上,在此刻的太后眼中,只怕也是和梁王之事逃不开干系。”

“这种时候,难道不该是一动不如一静——一切,都以稳住太后为先,等陛下折返长安,再说其他吗?”

闻言,刘荣手上动作不由得一顿;

短暂的滞愣之后,刘荣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忙完手里的事便回过身。

悠然一声长叹,方对程不识苦笑道:“若单论梁王叔的事,确实如此。”

“——如果只有梁王叔这件事,那孤眼下,确实应该自闭太子宫,静候父皇移驾回长安。”

“但除了梁王叔的事,父皇此番离京,还曾将平抑粮价一事托付于孤。”

“这件事,是肯定要杀一批人,以震慑宵小的。”

···

“原本我还有时间,慢慢搜集那些蠢货、蛀虫的罪证,再等秋收过后,顺理成章的拿人。”

“但眼下,父皇不日便要折返长安;”

“处置这些人的事,便不得不抓紧了……”

刘荣隐晦一提,程不识当即心下了然。

——在这个时代,治一个人死罪,重要的不是他犯了什么罪,而是这个人是什么身份。

如果是个奴隶,那别说是犯罪了——就算是看他不顺眼,你也完全可以弄死他,却根本不会有人说你什么;

甚至都不会有人,关注到你杀了一个完全没有社会地位的奴隶。

但若是个宗亲诸侯,那就算是他举兵谋逆,人们也会说:再怎么着,那也是老刘家的亲戚啊~

陛下,难道真要这么狠心?

对自家人都这么狠心,对俺们这些个农户黔首——对俺们这些外人,陛下还能好到哪儿去?

可别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任何夸张的身份!

就说去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主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二人;

也就是这俩人,或主动、或被动的自留体面了。

若不然——若是这二人活着被送到长安,那即便是对这二人恨之入骨的天子启,也几乎不可能光明正大的治这二人死罪。

要么,就在长安圈禁——甚至是软禁,而且还得好吃好喝,直到这二人老死;

顶天了去,也得是先‘使其闭门思过’,然后暗下里下死手,再对外敷衍一声:水土不服,暴毙而亡之类。

最大的可能性,是找个偏僻的院子给人关进去,象征性找几个人伺候起居,并确保日常生活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