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你不卖?我还不吃了呢!(1 / 2)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嫖大怒。

但并没有将刘荣挑死于马下。

在刘嫖看来,刘荣这一日,不过是上门给自己丢狠话,以呈口舌之快而已。

至于那什么麦饼?

嘿!

麦饭有多难吃,天底下怕是就没几个人不知道!

就算此番,刘荣用了什么稀奇古怪的法子,把麦子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劣粮’做成了美味,也必定是顷太子宫,甚至是顷整个少府之力,才做出这么几张饼而已。

关中民数百万户,近千万口,每一天的口粮,那都是大几十、近百万石!

距离秋收还有将近两个月,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关中若是没有三千万石粮食供给百姓,便怎都是会饿死人的。

“少、少君……”

“这件东西,大家或许见过。”

对于麦,老者的了解不可谓不深。

·

·

·

·

“瞧一瞧看一看了诶~”

一阵客套,惹得刘淤一阵眉开眼笑,显然是过了把被人称呼为‘临江王’的瘾。

“嗯……”

直到那一小块面饼,已经被自己嚼碎咽下,感受着口齿间残留的麦香,以及些许不知来由的甜味,老者原本还愁云遍布的面容,此刻却带上了几分深沉。

“太子这是,不卖平价粮啦?”

刘荣是储君。

带着这样的疑虑,老者思虑再三,最终决定:还是不为难嘴里,那仅剩的几颗老牙了……

随着刘荣每说出一个新鲜的名词,围观众人望向流水线的目光,便会更多出一分期待。

“和成面后,宿麦,也不再是大家所熟知的模样了。”

“让一让啊,让一让……”

——软!

——以五十钱每石的价格,向整个关中范围,无限量出售麦粉!

不止是刘嫖如此认为,长安朝野内外,几乎就没几个人,觉得刘荣此番能成事儿。

虽然不知道这面饼、汤面,还有那饺子里头,太子都加了些什么东西,来让这些东西变得如此美味,但至少太子不会放毒。

念及此,老者本就沟壑丛生的眉头,便肉眼可见的多添了几道深坑;

搞得人又是饿的头昏眼花、手脚无力,又是被这麦饭涨的肚子浑圆,好似随时要被撑炸。

近些时日,随着粮商们反逻辑的抬高粮价,太子宫外的平价粮售粮棚,本就是长安一带百姓关注的焦点。

“这,是怎么个意思?”

不多时,便见一老者一手持杖,一手捧着只破旧不堪,甚至还带着补丁的钱袋,颤颤巍巍走上前;

也是会挑——直接就抓住了刘荣的手臂,开始上气不接下气的打听起消息来。

就算历经‘千辛万苦’咽进了肚中,又会接连好几天都难以消化。

实际上,要不是此地位于太子宫,这面饼又是太子搞出来的,老者根本不会相信:此时正被自己拿在手里的面饼,是以冬小麦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

很显然,太子宫今日的异常变动,让老者瞬间联想到了那个粮食稀缺,百姓民食不果腹的时代;

更有人,奢侈的将面擀成圆皮,而后将剁好的肉馅包进去……

“——竟是临江王当面……”

朝堂,居然已经到了要赈灾的地步吗……

绝大多数人在想的,都是太子此番把事儿办砸之后,天子启会是怎样一个反应。

“除了面饼,这宿麦磨成粉后,以麦粉和出的面,还可以做汤面片、汤面条;”

“借过借过~”

说着,刘淤的手便已经伸向了面饼炉,从炉子旁的竹筐内抓起两张巴掌大、半纸厚的面饼;

许是面饼还有些烫,不过两张面饼而已,却搞得刘淤一阵嘶哈乱叫;

小跑着回到老者身前,好不容易将一张面饼交到了老者手中,另一张面饼也不敢耽搁,赶忙用嘴咬住边沿,这才用手捏住耳垂,为烫红的手指降了温。

太子再怎么能干,难不成还能用那冬小麦,为关中的近千万百姓,变戏法般变出两個月的口粮、三千万石粮食?

——怎么可能嘛!

此番,关中粮价上涨,就连天子启都愁的焦头烂额,甚至已经做好了几手准备,以应对任何一种可能发生的糟糕状况。

相比起细皮嫩肉的临江王刘淤,老者那布满厚茧的手,自然不至于便面饼烫的原地跳舞。

一如个把月前,太子宫开始售卖平价粮时,宫内下人沿街叫卖一样:这一日,响彻太子宫外的,仍旧是‘叫卖声’。

又见太子掏出来这么个见都没见过的东西,老者经过简单的推理,便凭经验将其归纳为了赈灾粮。

更多的,则是原本想要买米,此刻却捧着钱袋,不知该如何是好的。

不知道有多少老农食不知味、寝不知安,就怕哪天一觉醒来,太子宫外就没有平价粮往外卖了,自家只能忍着心口揪痛,去从粮商们手里买高价粮吃。

不等刘荣反应过来,一旁的临江王刘淤便含笑上前,顺势扶过老者的手臂,便将老者扶到了面饼摊旁。

“今我汉家海内升平,百姓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作为受赐几杖,享誉十里八乡的长者,老人显然见识过类似的场面。

够软,就意味着能咬得动、吃得下肚!

能嚼的动、咽的下,又是地里长出来的粮食,能消化;

夫复何求?

“嗯?”

“不知是加了甜菜汁,还是直接加了蜜……”

“孤,更习惯叫这个东西为:石磨。”

又或者,直接就是失望至极……

只是这面饼,为什么叫‘面饼’?

既然是冬小麦,即宿麦做的,不应该叫麦饼,或是宿麦饼才对吗?

那面饼,那饺子,啧啧啧;

只是想想,我这嘴里都流黄水!

于是,太子宫外有白食——尤其还是极其美味的白食的消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遍了长安附近,方圆百八十里的范围。

堂堂太子储君,愿意屈尊降贵,在自家门口:太子家,也就是太子宫门外设棚卖粮,本就为刘荣赢得了不少百姓的好感;

——有足足五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无一例外的摆放着一团和好的面。

到第四日,刘荣终于图穷匕见。

“承蒙各位关中父老厚爱,孤,谨谢!”

此刻又是如此谦逊的姿态,更惹得众人连连拱手不止,若不是实在拥挤了些,更是恨不能直接跪下去。

没让朝野内外等太久,刘荣很快便给出了自己的强势一击。

“新鲜出炉的麦饼子,热乎的~”

又是两句话说出口,同时脚下迈出几步,来到流水线的第三部分。

彼时,萧相国主政的朝堂,便会三不五时设下粥棚,以赈济百姓。

好不容易‘消化’掉了,拉出来的时候,跟吃下去的时候也没什么两样——纯纯就是在肠胃里走了一圈,又原封不动得出来了。

“平日里,乡间农户想将粮食脱壳、脱粒,或是将豆磨成浆,便大都是用这个东西。”

至于今日,也权当是太子闲着蛋疼,不惜花费重金,给大家伙儿做了顿这辈子都不知道有没有第二顿的美味。

狐疑的低下头,看了看手中那张面饼的卖相;

面带迟疑的再抬头,却见方才还被刘淤咬住边沿的面饼,眨眼的功夫,就已经被刘淤吞下了大半。

“先看看孤寻得的这个绝世美味,再去买粮不迟。”

有人将面拉成了条;

有人将面摊成了饼;

“大家伙儿也瞧见了——今儿个,太子宫外的售粮棚,都变成了面饼炉;”

在刘淤身上打量一番——看着是个贵公子,应该没有扯谎,或许真是太子的某个弟弟,汉家的某位新封诸侯宗藩;

一边走,一边嘴上还不忘说着:“这面饼啊,是寡人的长兄——当朝太子偶然所得,只尝了尝,便发现美味异常!”

“得知这面饼,不过是用平日里,百姓民都不怎么愿意吃的冬小麦所制,又想到近些时日,关中粮价鼎沸,关中的父老乡亲们饿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