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什么时候用,是一门学问(1 / 2)

作品:《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一个月之内,辽国接连攻下霸州、雄州、保定三座重镇。

北地半壁江山岌岌可危,汉家儿郎惨遭屠戮,女人为奴为娼,供辽人欺辱玩乐,

无论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还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这一刻,都成为了辽人的四脚奴。

男人们被铁链捆绑,充作供养辽军的民夫。

女人们浑身赤裸着,集结在街道中,若是哪个辽国士兵瞧上了某个女子,无论那女子先前有着怎样的身份,都会成为供人潇洒的器具。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辽人并未对孩子下手。

他们将未启蒙的孩子聚在一起,竟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传输一个恐怖的观念——辽国,才为中原正统,大周,气数已尽!

一时间,不止北地一些州府,就连汴京乃至整座中原,都是人心惶惶。

唯独江南那边,仍是一派歌舞升平,完全不被战争所影响。

也是直到这时,京城里的士大夫们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一次的战争,不仅是局部冲突那般简单。

辽国真的是想入主中原,成为接替中原王朝的下一個正统政权。

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国战了,而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竞争,是决定未来中原走向的战争。

此刻,汴京城内,人心惶惶。

太子赵曦命徐长志为镇北将军,率二十万铁骑率先驰援河间、镇定二府,正式拉开对抗辽夏战役的序幕。

一国打二国,而且还是三线同时开战,朝廷顶着的压力很大。

赵祯寝殿内。

太子赵曦坐在龙榻前,时而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见状,刚刚苏醒的赵祯,听完王安石对于北地一些州府的汇报之后,不由得叹了口气,道:

“知子莫若父,朕知道,你是想让卫渊回京?”

赵曦点了点头,“此等国战,不该让忠勇侯继续赋闲在野。”

赵祯微微颔首,“要用,但是何时用,怎么用,这是一门学问,你要审时度势。”

赵曦皱了皱眉头,起身拱手道:“请父皇教儿臣。”

赵祯摇头道:“此战,是我国朝之劫,也是你我父子一劫,但更是你的劫难。”

“如何打这一仗,如何用人,你自个儿思量,为父,相信你。”

他没有自称自己为‘父皇’。

赵曦深呼吸一口气,“儿臣明白了,父皇的意思是说,现在还不到该用卫侯的时候?”

赵祯沉默不语。

赵曦不敢打扰他休息,随后就与王安石退出大殿。

他不解的询问道:“父皇已经答应可以让卫少傅回京,但父皇又不想让卫少傅尽快回京”

“论打仗,卫少傅要强于徐将军,甚至能胜秦老将军一筹,为何不及时调卫师回京?”

“只要卫师能领兵,本宫相信,我大周军民,将会少死很多人啊。”

王安石抚须道:“官家说,何时用卫侯,是一门学问.”

“臣擅自揣测,值此危难之际,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而这个人,不能是卫侯。”

“倘若太子殿下这时就将卫侯调来京城委以重任,那么事后击退辽夏,百姓们也只会将功劳记在卫侯身上。”

“倘若形势真到了万般危急之时,太子殿下力排众议,调卫侯回京,且亲自坐镇中枢,指挥大局,到那时,击退辽夏的功劳,只会算在太子身上。”

“待太子继位,纵然是您年幼,可国朝百官乃至内外诸夷,无人敢说,我国朝新主年幼可欺。”

王安石身为臣子,说出这番话,已经是大逆不道。

但他需要给赵曦一个解释。

要不然,待走进宣政殿的那一刻,赵曦就会迫不及待的将卫渊召回京城。

赵曦皱眉道:“因为本宫?因为所谓的大局?万一前方战败”

王安石作揖道:“现在局势尚可控,还没到不可控的那一步。”

赵曦道:“要多死多少人,王师,你算过吗?”

王安石摇头。

赵曦道:“自霸州、雄州各地失守以来,有笔账,你们没算过,可是我算过。”

“北地百姓,死伤已近四十万.这还只是皇城司报上来的人数,没有报上来的呢?”

王安石愕然。

他没有想到,赵曦会重视这样一个数字。

“伱们老是将天下苍生挂在嘴边,其实最不重视天下苍生的人,也是你们,包括本宫。”

说到这里,赵曦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继续道:

“你说的很对,这场卫国战役的功劳,不能落到卫师手里,本宫要亲手抓住。”

“无论此役要死多少人,本宫.都会用十年之数,来补偿北地百姓。”

说到这里,赵曦缓缓闭上双眼,沉声道:

“卫师,您常对本宫说,天下苍生莫过于命,人命大于天下、江山、社稷,本宫深以为然,但人命,大不过大局。”

王安石沉默不语。

他心中在想,今年,太子不过九岁而已。

九岁的孩子.心思就已如此沉杂,将来,要么成为千古一帝,要么,就是隋炀帝、商纣王那样的人。

好在,太子少师不是旁人,而是王安石自己。

一切,都还来得及。

只要使太子不走向歪路,就足够了。

但王安石不曾想到过,因为一些所谓的大局,放着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搁置在江南,这本身,就已经是一条歪路了。

嘉佑七年十二月初旬,徐长志奉旨北上,与辽将耶律信先主力在京东路齐州城展开大战。

因徐长志一路长途跋涉,乃疲惫之师,首战告败,撤至齐州城内,恰逢雨雪纷飞,延缓了耶律信先攻城进度。

这也是自大周建国以来,辽国军队攻占大周疆域领土最多的一次大规模、大兵团作战。

徐长志虽然首战大败而归,但是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成,那就是禹城、临邑一带,阻敌七日,切断耶律信先与耶律仁先合兵的打算,减缓中原各地域抗战压力。

嘉佑七年十二月下旬,杨怀仁奉旨领顺安军固守高阳城,与耶律仁先正面硬刚。

同月,北地大雪,杨怀仁自认为,耶律仁先不可能再来攻城。

此时,高阳城上。

杨怀仁与韩国公嫡长子潘戍此刻正巡视高阳城。

民间传闻,二人祖母多有矛盾。

实际上,杨家与潘家之间,并未什么太多的矛盾存在,毕竟,同属武勋人家,哪有解不开的仇怨?

“杨将军,这场雪下得正及时啊,想必,那耶律仁先一时半刻,是不敢来攻城了。”

潘戍笑着说道。

杨怀仁站在城头之上,眺望远方,也是深以为然道:

“只要咱们坚守到年后,待各路大军齐至,就可反打,届时,必让这些蛮子从哪来滚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