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顾侯去世,谥号之争(2 / 2)

作品:《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离世之前,喃喃的那几声北伐,或许是让顾偃开短暂的回顾了自己一生。

一杆顾家枪,杀得敌寇闻风丧胆。

每战必先,深入敌后,取敌军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流血有几盆!

但.

让他执念一生的北伐大业,却在他这里,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北伐!北伐!北伐!

顾偃开死前的声音,众人音犹在耳,深深震撼不已。

这是老侯爷对这个世上留下的,最后得声音。

没过一会儿,有人执招魂幡,站在顾偃开死去的屋顶上,不停地大声道:

“顾侯薨了!”

“老侯爷,魂去来兮!”

“魂去来兮!”

“.”

渐渐地,苍茫大地下起鹅毛般的飞雪。

似乎上苍都在以这种方式,送别这位年轻时战无不胜的顾老侯爷。

此刻。

忠勇侯府。

卫渊正在书房里研读兵书。

心思总是有些不宁。

索性站在书房外看着皑皑飞雪。

没过多大会儿,张桂芬捧着一碗安神汤来到这里,看向卫渊,道:

“都这么晚了,官人可是有心事?”

卫渊摇了摇头,“总觉得定不下心思。”

张桂芬道:“可是近日有倭使前来,在韩相面前,无端指责官人杀了平忠盛一事?”

卫渊仍是摇头,“韩相早知道是我动的手。”

突然,就在这时,有宁远侯府的人,在自家下人的带领下,来到卫渊身前。

不等那人开口说话,卫渊就已是瞧见他身上的丧服,急忙道:“顾侯怎么了?”

那人下跪叩首道:“顾侯.薨了!”

卫渊心中一紧,连忙道:“备马,备马!”

说着的同时,已经快步走向府外。

张桂芬瞧着愣在原地的下人,怒斥道:

“愣着作甚?速速给侯爷备马,是备马,不是马车!”

下人连忙点头。

待卫渊来到宁远侯府时,顾偃开的尸体已被放到棺椁里,灵堂也已经设好了。

自从顾偃开病重开始,宁远侯府就在准备白事所需物甚,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将一切安排妥当。

卫渊来到顾偃开灵前,深深一拜,看向跪倒在一侧的顾廷烨,问道:

“顾侯去世前,可有说什么?”

跪坐在女眷一侧的小秦氏刚想开口,卫渊就已听顾廷烨应声道:“父亲去世前,只说了‘北伐’二字。”

北伐

卫渊喃喃一声,这是多少大周武将的心中不平?

他看向顾廷烨,深呼吸一口气,正色道:

“不要读书,也不要科举了。”

“待你父亲丧事一了,就来荡虏军中,我自保你远大前程。”

一句话,就让一个十年寒窗的人放弃读书?

这.

顾廷烨能愿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在顾廷烨身上。

然而他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只见他极为平淡的点了点头,说了声,“好。”

便没有下文。

顾家众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这就不参加科举了?——

深夜,皇帝寝宫。

正在熟睡的赵祯,忽听外界隐约传来几声钟响,好似从礼部衙门那边传来。

四声钟响?

忽的,赵祯睁开双眼,“谁去了?”

有太监听到他的声音,连忙道:“回官家,刚传来的消息,宁远侯顾偃开薨了。”

顾偃开乃是侯爵,要敲四次钟,一次四下,以诸侯之礼葬之。

躺在床榻上的赵祯点了点头,略微思绪一番,便不再搭理,又昏昏欲睡起来。

到了第二天一早,礼部官员前来面圣,议顾偃开追封、谥号。

顾偃开的死,对朝廷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

但对于其死后诸事,仍需妥善安排,不然,容易引起武将心中不满。

赵祯特意将韩章、卫渊与张辅等人聚集一处,商议此事。

韩章给的回应是,谥号‘武勇’,追封‘宁国公’。

侯爵追封国公,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是这武勇.

与武字搭配的二字谥号里,勇字要排到最后了。

张辅与卫渊师徒二人自然不愿,争来争去,最终为顾偃开定了一个‘武烈’的谥号。

武烈公,叫起来要比武勇公要好听多了。

同时,依照条例,尊重顾偃开生前遗嘱,让顾家二郎顾廷烨继承爵位。

若是没有这个遗嘱在,如今拿到爵位的人,只能是病秧子长子顾廷煜。

离开皇帝寝宫时,张辅唏嘘不已,“这些士大夫,一个个都闲的没事干了,连个谥号都要争来争去。”

卫渊也颇感无奈道:“按照读书人的说法,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的评定,顾叔叔能得个武烈的谥号,也算恰如其分。”

张辅抚须道:“也不知为师薨去时,能得个什么谥号。”

卫渊道:“真要有那一天,学生一定为您争一个‘忠武’。”

本就是打趣,张辅倒也没生气,反而还笑着开口道:“若是如此,也不枉为师疼你一场。”

在大周,忠武是身为一名武将来说,最好的谥号了。

顿了顿,张辅又叹了口气,道:“你顾叔叔就那么去了,为师也老了,这将来,就要靠你们年轻人的了。”

卫渊道:“岳父大人老当益壮。”

张辅摇了摇头,“什么老当益壮,都是骗人的罢了,若是让为师再去一趟边关,只怕为师也没那个心气了。”

“关于那个顾家二郎,你要怎么安排?”

卫渊如实道:“若是他想安稳一生,来殿前司当差是最合适不过,只是难有功绩。”

“学生心想,那顾家二郎也是想做出一番功绩的,去荡虏军当个都头在合适不过。”

“毕竟将来若是战起,荡虏军必为先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