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七章:贾宝玉的失落,殿试进行时!(2 / 2)

作品:《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

都察院兵马司、顺天府,前街店铺。

鳞次栉比,挨挤不开。

幌子或用铜、或用锡,巴不得一家比一家的大。

正阳门东西大街、宣武门西小市。

崇文门东小市的情况,同样如此。

其中好多铺面廊房围绕栏杆。

披檐、外檐远远伸出去,路越来越窄了。

廊房之间的路都有顶蓬遮风避雨。

当时写地方志、京城志的人悲愤地道。

今日之街巷,果昔日之街巷乎?

日促日窄,如蚕食然。

天下举人汇聚京师。

各种胡同、酒楼、茶馆,近至正阳门。

远至南城金鱼池,关厢、街坊。

都可以看到往日稀奇得难得一见的举人老爷们的身影。

拥有五元头衔的贾琮、殿试的消息情况。

都是他们的谈资。

直至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开始了。

在顺天府尹和九门提督带领下。

贾琮等上千贡士进了正阳门。

这其中自然包括王浩、张冇才、丌诗轩、戴凤祥、龚鼎祠等几位。

午门两侧就是传说中的六科廊房。

但是贾琮没机会细看。

他们进的不是午门中路,午门中路除非皇帝出行等情况。

否则绝不开启!

而是由东、西两路进。

进了皇家宫殿。

意气风发的贡士们安静了。

包括贾琮也是,白玉桥栏,碧绿溪水。

金砖琉璃,宽阔,恢宏,台阶层层而上。

错落有致的宫殿群、太监、守卫晃得人找不着北。

因有官兵护送。

他们畅通无阻地到达了仁华殿大门外。

仁华殿位于大明宫以南。

属于大楚紫禁城的中轴线。

明末战乱后建立,耗资百万,丹陛之下。

上千举人垂手肃立,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杨提督站在考生前面。

出示一枚空心的银印:“董府尹,请验证虎符。

皇宫重地,不可马虎。”

“杨提督请签收。”

董安掴不苟言笑地也把一枚银印放进空心之处。

两枚银印竟然天衣无缝地重合了。

呈现出完整的猛虎形象。

杨提督点头道:“是大殿外考?

还是东西两庑?

不是阁臣们临时请示吗?”

“钦天监说今儿有雨,龙虎交汇,是吉象。

改在东西两庑考。”

一个身穿品服的司礼监秉笔过来说。

“下官等遵命。”

两人如圣上亲临似的拜过,杨提督问。

“刘公公打文书房回来?”

那刘秉毕笑呵呵道:“六部、通政司的司务厅、六科。

都察院的文书房都走了一遭,九边防务重要。

中原的灾荒、水患也耽误不得呀。”

杨提督、董府尹陪笑不言。

皆知皇帝似有重用官宦之意,等刘秉毕走了。

他们一人麾下负责一庑,护送考生入座。

董府尹道:“仇都尉怎么不见?

内城防治,是杨大人和都尉大人的职责。”

杨提督摇头不解,但心中已有揣测。

“恐怕圣上会亲临,仇都尉调大汉将军去了。

董府尹交接完了,就守在外头。

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上千书生,也大意不得.......”

两人正说着。

突然仁华殿左门传来鼓乐响动。

须臾~旗牌、斧钺、刺绣龙凤的卤簿仪仗开道。

中间的八抬龙辇。

抬出一位九五至尊来。

杨提督、董府尹赶忙提袍、头顶地的下跪。

鸿胪寺、教坊司乐工们的出行奏乐。

动天彻地,传遍整座场院。

守卫官兵、太监们都跪满了。

贾琮等上千贡士,好歹都是四书五经读出来的。

骚动几秒,立马屈膝跪满。

司礼监掌印太监戴权喊了一声:“兴!”

众人起立。

戴权又喊:“拜!三叩首!”

众人再次跪下磕头三次。

戴权再喊:“兴!拜!三叩首!”

“兴!拜!三叩首!”

灰头土脸地行了三拜九叩大礼。

贾琮暗骂不已。

这时戴权喊了:“礼毕,乐止”。

众人都是垂头默立。

没有谁敢抬头正视龙辇上的皇帝。

乾德皇帝的声音传来了:“科举取仕,乃国家伦才大典。

朕!奉天承运之圣君,教化万民,尊于孔门之下。

以安四海、平宇内。

忻忻于礼贤下士,切切于子民衣食。

是故,遽然放下奏折,亟传口谕。

不哓哓于科道,尔等乃我朝将来之新科后进。

或有出将入相、或有一方父母、或有封疆大吏。

朕不苦于辛劳,亲临仁华,殿外场院。

未免风吹日晒,传读卷大臣与朕躬上仁华殿。

诸贡士于殿内大考,一应监临、巡视。

防卫等官,丹陛候命。”

杨提督、董府尹、仇都尉等恭恭敬敬地称颂。

“吾皇英明,礼贤下士”。

贾琮等贡士,自始至终都没见上皇帝的面。

——————

既然乾德皇帝临时做主来当主考官。

张分宜等八位读卷大臣,也只能称赞一声。

在仁华殿侧陪考。

那些钦天监果然有些门道,未几便下雨。

大雨弥漫了整座宫殿,还起雾了。

斯景看来仙境一般。

钦天监的所有人都是世代学习天文、星象。

皇帝凌承嗣不至于事事相信。

但是今日所奏的“龙虎交汇,大吉”。

他还是深信不疑的。

皇帝下令写一篇策论,五百字合格,上不封顶。

内容竟是敏锐地涉及了;“藩王”、“乐籍”、“马政”等等军国大事。

考验贡士们文采、史学功底的时刻到了。

等杂役太监们搬完桌凳,一千多名贡士鸦雀无声地入座。

围绕仁华殿一圈,座无虚席。

贾琮分到了大殿西南角落的临窗号数。

风声呼啸着,雨点哗啦啦击打丹陛。

董府尹、仇都尉、杨提督面面相觑,各自愁眉苦脸。

不过做官做到了现在,这点耐心他们还是有的。

雕龙主座上的乾德皇帝站起来。

看看张分宜垂头侍立在侧。

他在上面来回踱步,整个大殿,上千人呼吸。

然而除了风声雨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再看看前后左右的十名御前侍卫。

有一等侍卫、三品补服六名。

二等侍卫、四品补服两名。

三等侍卫、五品补服两名。

这些都是忠心耿耿、精挑细选出来的。

乾德皇帝心安不少。

贾琮酝酿半个时辰,铺开红格纸。

提起蘸墨的毛笔,习惯了写馆阁体的他。

就要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地按格式写“欧体赵面”的书法。

突然看到作为八名读卷大臣之一的秦业。

不悦地看了一眼他的手。

贾琮才醒悟过来:“差点忘了,殿试不能用馆阁体。

要用楷书.......”

贾琮也被这沉重的气氛感染到了一些。

毕竟。

皇家的仪仗、乐声、守卫不会都是拿出来摆设的。

其中有震慑人心的作用。

这不是乱吹。

总督巡抚见了这仪仗也得腿软。

贾琮不像有些贡士一样晕过去,就算镇定了。

主座上的人,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男人。

一言,可以决人生死!

一言,也能让人飞黄腾达,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