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作品:《大明:我是万历他爹

探花,古乐民,山东登州府人。

沿海地区出身的他因为在《论新朝开海之政》一题中的策论而被选中。

“新朝开海,助济倭患,市舶增入。

朝廷开海无启农出海,土旷事荒,报可济馀业。

海洋于大明为重,昔成祖皇帝六下西洋,万国来朝,金银入华,大明之境不知陆,犹在海上。

海可以恢廓将来,加外邦与大明,令大明不止束缚于九州之内。”

朱载坖对这份策论中的远见很满意。

想要大明不重蹈覆辙,两个问题是关键。

一是北方草原问题,不能再高压大明国防。

二是海洋必须扩展大明的势力。

如此,大明才能重新兴起,不再保守内敛,不再内耗衰败。

“朕对你们三人予以重望!”,朱载坖缓缓开口,“朕有一番雄心,想要恢复汉唐之雄风!”

“你们身为本朝第一批栋梁之才,一定要牢记朕未来的心愿!”

“希望我们君臣四人可长久合力,共创大业!”

“臣等必不负陛下信任!”

~~

内阁值房内,高拱黑着脸,抖着腿。

张居正烦躁的拿下乌纱帽,整理着烦人的长发。

科举结束了,皇帝选出了自已的爱将。

但这里面问题很大。

“状元,榜眼,探花全是北方人!”,高拱有气无力的开口,“陛下也真敢选啊!”

张居正一愣,起身把大门和窗户的关紧了。

“你也是真敢说!”

“有什么不敢说的?”

“陛下选才是刻意如此!陛下对南方学子,尤其是南直隶和江西学子霸榜科举,已经不瞒很久了!”

朱载坖在科举考试前,对历代科举做过计算。

其中,中了科举的进士中,南方学子占55%,北方学子只有33%。

虽然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其他地区的学子,但这制度似乎并未带来多少改善。

朝廷中枢官员中,南方官员也占据着半壁江山。

南方本来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早安定下来。

再加上经济更发达,又是理学浓厚地区,就导致了以上的结果。

但朱载坖不信这个邪。

如果说明初是这样,他还可以相信。

可是这都建国多少年了?

大明迁都北京以来都经历九代皇帝执政了,这样的不平衡局面还未改善?

这很难说服朱载坖。

“可是…改善北方学子的情况可以慢慢着手,娓娓道来嘛!”,高拱道,“多建学府,多发书本,慢慢几年他们的占比也会上来嘛!”

张居正摇摇头。

高拱身为帝师,应该是最了解朱载坖心思的人。

但是却常常无法跟上皇帝的思绪。

看看他登基以来都搞出了多少大事?

他是娓娓道来的性子吗?

“大明之弊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娓娓道来不行!需要下猛药才可!”

高拱看着张居正说话,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句话是皇帝说的。

“太岳,我很奇怪!”

“怎么?”

“以我对你的了解,你才是那个更激进,更强硬的人!怎么如今反而是沉默稳健,我却是这般急吼吼的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