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80巴山猎耕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79章 锈蚀的古钱币(2 / 3)

作品:《1980巴山猎耕记

宏山微微点点头,这一点,他已经注意到了,和周围的松树一比对就能明显地看出来。

“还有,你看那几个树桩……”

陈安领着走了过去:“这个树桩靠近地面的部位,有这种白色或淡棕色的菌丝,揭开树根皮,可见黄白色浆液渗出来。”

他说着,用手中药锄铲掉树桩根部的树皮,果然有黄白色的浆液渗出。

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有的树桩腐烂后有黑褐色的横线裂纹。长有野生茯苓的树桩周围地面,常有白色或淡棕色的菌丝或菌丝膜状物。

小雨后,这片有茯苓的地方,地面干燥较快,有不长草的地方会龟裂,敲打地面可发出空响声。

这种地方,若是用削尖的木棍插入地下再拔出,若发现其中上部有芋状块物或顶端沾有茯苓的粉末时,那下边肯定有茯苓。”

陈安说得详细,领着宏山在松树根脚和几個腐烂的树桩周围,一样样地将判断这地方有没有茯苓生长的方法说了一遍。

“你只要记住这些特点,就会找茯苓了!”

宏山转着四处看看,自己也尝试了一下,记住这些特征后,他问道:“啷个不见藤子,我之前见有人挖回来,那是有藤藤嘞!”

陈安笑了起来:“伱说得应该是土茯苓,那种东西有藤藤,还会开花,但我跟你说得是茯苓,这是一种菌类,另外还有一种叫猪茯苓,功效和茯苓有些相仿,那模样长得跟猪屎差不多,也是一种菌类,喜欢长在枫树的根脚,要分清了,不是一样的东西!”

他说着放下蛇皮袋子,提着药锄,在树根脚刨挖起来。

宏山也找着腐烂的有着菌丝的根脚刨挖。

不多时,陈安从地下刨出七八斤重的一个大茯苓,宏山也刨出一个三斤左右的。

“这个头是真大!”宏山惊奇地说道。

陈安点点头:“茯苓一般扁圆扁圆的,有些也长得不规则,大小不一,重量有的只是几两,有的能长到十多斤大,没得啥子好奇怪嘞。”

两人就在这一小片地方刨挖了大半个小时,又找出六个茯苓出来,加在一起,得有二十来斤。

就这几个茯苓,送收购站,就能卖到三十多块钱。

见宏山将自己刨出来那些茯苓,也全都抱过来往陈安的蛇皮袋里装,陈安不由说道:“蛋子哥,你刨出来你就装起,塞我袋子里边干啥子嘛?”

“每天上山,你教我那么多东西,那不是钱啊?再说了,这又不是我找到嘞!”

宏山笑道:“我晓得方法了,还怕找不到蛮?”

他学这些东西的时候很认真,也总是记着陈安的好。

陈安笑着摇摇头,接着说道:“这片马尾松林子,面积不小,我看树木也都很大,是个有不少年头的老松林,既然这地方有茯苓,林子里边也还有,今天我们就不去别的地方了,就在这片林子里面找茯苓。

到向阳坡面上去找,土比较疏松,砂质土的地方会比较多一些。”

“要得!”

两人随即分开,各自搜寻。

没多长时间,宏山就在十多米外的草坡上有了发现,兴奋地叫了起来。

到下午三点多的时候,两人各自都找了一些,陈安找到另外两片有茯苓的地方,大大小小,又弄到三十来斤,宏山运气也不错,找到二十来斤的样子。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两人收捡好东西,领着猎狗返回。

“回去以后,这些茯苓清洗干净,尽量不要弄破了,然后找个通风的地方,不要直接放在地上,下面放些稻草,将茯苓堆在一起阴干,每天都翻一下,这个过程叫发汗,大概七八天时间也就干透了,这样好保存一些。”

回去的路上,陈安简单说了茯苓的处理方法。

采药,可不仅仅只是从山上挖回去那么简单,还需要知道基本的初加工和保存的方法,有的时候,加工的繁复,比采挖还难。

两人这段时间,一直往北,早已经出了阴地沟范围。

越是深入深山,越能找到好药材,两人不惜每天早早赶路,多往山里走上一段。

二十多里地,是个挺尴尬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要是远一点,直接在山里过夜,省了奔波,可现在这距离,又让两人觉得没必要留在山里,走快一点,两个小时就能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