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义父大赏,这是往陆地仙人奔了!(2 / 2)

作品:《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散朝之后,公卿大臣们一同快步而行,杨彪走在后方,俯瞰群臣,走出宫门时,在皇宫大门前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董承。

董校尉已经调离了许都皇城,和长水校尉同列,此时擅离职守到皇城特意来等他,恐怕也是有事相求。

因为以往的情谊和立场,杨彪不会立刻驱逐,或者视若无睹。

所以还是走了过去,到马车前挺直了腰板,呵斥道:“董校尉不在值守,为何入京都来?”

“太尉,今有一事,不得不与太尉商议。”

“何事?!”杨彪背起了手,气定神闲的长舒一口气,道:“校尉可知,现在校事遍布内城,你我今日一见,一定也会被他们记录在案,待日后司空回来,是要被叫去问询的。”

董承听完,脸上的笑意也收敛了些,不能显得密谋、谄媚,免得被校事认为在互通有无。

他叹了口气道:“我昨夜听闻,曹操在寿春大胜袁术,已即将班师回朝。”

“此次平定篡逆,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连许都百姓,都已开始传诵曹操之功绩。”

“如此看来,日后你我想要再救出陛下,可就——”

“什么意思?”杨彪愣神般看着他,“救?现在陛下过得不好吗?”

“下令征讨,指名请司空出征的,都是陛下,而且司空之胜,大振我汉室声威,也领天下诸侯知晓,我汉室依旧还未亡!仍然还有人,在为了大汉数百年的王业,征讨逆贼。”

“你这番话,与逆贼无二,请不要再提。”

“你!”董承急了,两眼一瞪,不可思议的看着杨彪,“当初,太尉可不是这么说的!”

“我与司空有隙,以往小人之心暗中中伤,现已冰释前嫌,自当以国事为重,”杨彪眼神里透露一股锐利,直逼董承,沉声道:“而今袁术不臣,而司空至德,又有泼天的功绩。”

“陛下已任司马防为京兆尹,又命校事府与之明、暗卫戍皇城,使迎接王师回朝不生变故,还请校尉切莫再有此等心思。”

“杨太尉,这么说现在你是已投身曹操麾下,愿意与他一同蒙骗天子了?”

“你今日之言,我会如实去校事府告知于戏府君,”杨彪腰板挺直,不怒自威,语气也是颇为缓慢,自有一股威压于其中,“我杨彪一生行事无愧于心。”

“陛下而今仍然是陛下,与寿春大捷自有极大的关联,而此功的确是司空率军、三军用命所得。”

“彪,虽不喜宦人,但不至于蠢笨到因不喜一类,而沦为利欲相争的棋子。”

“杨彪!”董承想到自己兴致冲冲,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前来求见太尉,却没想到竟遭到了如此对待。

这,简直有些羞辱!

我虽被调离,但好歹仍还是国戚,居然会被轻慢对待至此,令人难以忍受也!

“太尉此言,代表了什么,你可知晓!?”

“代表什么?”杨彪冷然看着他,“代表了我杨氏向汉之心,弘农杨氏深受汉恩,无汉廷何能至此百年清誉,我所说的话,所做之事,均是为了陛下好。”

“而不是为了你等……利欲熏心,权力争斗。”

“我们是为了大汉长远!曹公势大,又从扬州得胜归来,立下汗马功劳!日后他一定会对天子不敬!步步紧逼!!”

“他现在已经掌控了全部内外卫戍之权,只有更外囤军的几个校尉,可以称之为抵抗之力,但也微乎其微,别忘了,典韦现在就是屯骑校尉!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太尉,我知道令公子现正在随军,你不敢有所作为,只需要你想办法放开一条道的防备……”

“你们要刺杀!?”杨彪当即反应了过来,虚着眼紧盯董承,继而咋舌道:“啧,你可知,我现在就能将你抓捕下狱,而后交大理寺审讯,大理寺少卿是谁你不会不知道吧?”

“太尉,”董承轻喝了一声,“我相信太尉不会不明白自己的立场,若是要抓捕在下,也并无不可,但也问不出何人来,在外仍然还有袍泽为陛下扭转乾坤。”

为你娘……杨彪自小受礼教熏陶的人,现在都想把董承的脸皮撕了。

党争就党争、背叛就背叛,非要扯上为天子好的名义。

当然,他也无可奈何,若是不这么扯,这些人未必能聚在一起,有心者聚拢无心者,谋略者利用心怀大义之人,便是如此。

“司空出征前,叮咛嘱咐让我稳住朝堂,保护天子,我只是在履行我的职责,至于你所说的未来,未来尚且还未来,如何能以此妄议、揣度去毁一个当下仍是忠君体国之臣的名声?!”

“我羞与尔等为伍也。”

杨彪冷然道:“我不会帮你,也不会将今日之事说出,但奉劝诸位,不要再行不轨。”

说完,杨彪转身离去,留下董承在原地略有茫然的看着他的背影。

他也想不明白,当时还一同共谋朝堂权势,要内外护卫天子,甚至还曾有过不少盟约的人。

隐隐为许都众多士族之首,日后当以清名辅政、名留青史,谁知道,总不能又成了一个蔡邕?

不过好在,这些重清誉、素来古板的名流却还是个实在人,不会把我们供出去。

“呵呵,子为人所挟,竟可谄媚至此,也是悲哀……”董承感慨了一声,杨氏这父子真是,被拿捏得如同砧板上的鱼肉。

……

马车内。

“太尉,我们回府?”

“去大理寺,派人到校事府请府君戏忠。”杨彪闭目养神,平静的说道,马车在下一个街道一拐,直奔大理寺。

不多时。

大理寺内,钟繇和戏忠听完了杨彪的话,也都彼此大受震动,而后对视了一眼。

戏志才回头来好奇的问道:“太尉觉得,他们会选那一条道呢?”

“进城车驾必经之地,自然是许都外,百姓混杂之时,如此方才能下手,若是这一次没有机会,以后回到许都,也会寻机会。”

“我能说的是,当初司空不争权势,只退居其后,将内城的诸多重要官吏都让与他们,给了不少机会,埋下了上千暗子于城内。”

“若非必要,难以全部拔除。”

戏志才点头赞同,掌校事府以来,他倾力寻找查明城内外这些来路不明的百姓。

已经找到了许多可疑之人,都在名录之内,在校事府所藏的名单中也有四五百名。

“两位,此情便是如此,我议,不必急于抓捕董承,可布置等待,寻机将他们党羽逼出来。”

“唯有一事,需要两位相助。”

他虽然口中所说是“两位”,但是却看向的是戏志才,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需要这位曹操身边的亲信重臣相助。

戏忠拱手道:“太尉请说,只要是在下力所能及之事,不会推辞。”

杨彪沉默了许久,好似心中在不断挣扎,末了叹了口气,道:“先前有些盟约,我也曾写过名字,此次司空大胜归来后,我会辞去太尉官职,归田养老。”

“还请府君、寺卿为我劝说司空,千万莫要因此怪罪于我儿,如有怒意,我即将为白丁平民之身,可任人拿捏。”

原来是这样……

戏志才忽然明白杨彪为何能坦然面对“那些人”,原来是早已心存退意,准备退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