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曹氏之名,盛于南疆(2 / 3)

作品:《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又累有百万,因功得以安居、铸屋,划村亭居住,得固安之所,有数万人因善引百姓劳作,常年领民诸事,虽不能征辟为官吏,却得银、金作赏。”

“各位在庐江、淮南为屯民,又可行渔业、谷业、采摘之事,女子又能长于桑陌、织衣、织席编履等事……”

“实不相瞒,我有一友,姓刘名备,曾治于高塘、平原、青州、梁国等处,政绩斐然,但他此前却善于编草鞋,身边兄弟,人人都赞不绝口,我亦如是。”

曹操从案下拿出了一双编好的草鞋,神情颇有炫耀之意。

说道此处,他认真的舒了口气,起身来走向三人,将他们一一扶起,期间黑袍郭嘉随行其后,为他整好背上披着的厚布大袍。

曹操握着为首之人的手背,郑重的道:“此时艰难,但人心若齐,则可渡过,听老人家言谈,应是作学之人,定能明白水滴石穿、众志成城的道理。”

“老朽,老朽明白……曹公,大仁大义,还请,还请顾好身体,不可过于劳累,老朽等立刻告知城中百姓,我们这就迁徙去淮南、庐江,听候曹公的吩咐!”

“好,多谢老人家理解。”曹操胡须颤动,嘴角抿下,眼里好似有泪花。

这三人感受其真情,啜泣了几声,被送出了衙署正院。

曹操走至门口,虚着眼在后远望,待人离开后,神色恢复如常,眼神精悍,面有豪气。

脱下了长袍后,命人端来了火盆,在案前继续坐下,郭嘉送来了抄录好的内戒令。

他仍需更改,再将其中几条写得严律些,命郭嘉再加几条实例。

“上一代时,宗族内长辈有妾室曾偷偷以穿华丽锦衣为乐,因此触犯家令,被逐出门外。”

“又,有宗族少年暌,因喜好美服,偷拿家中钱财而买,藏于床下,且时常享珍贵美食,浪费口欲,被杖责数次,致右腿不便行走。”

“自此之后,家中风清气朗,少有邪恶之徒。”

这些其实都不是曹操现编的,而是确有其事,当初因为地内戒令之事,家里惩处了不少人。

不过,身份都不是宗族的人,属旁脉郎,以及其家人。

而最初推行家风内戒令的时候,却也和曹操为北部尉时一同流传而出,至于是为了什么……曹操自己心中最为清楚。

“记下了。”

郭嘉笔走龙蛇,以隽秀的小字记录在布匹上,命人誊抄后,广散于境内。

……

寿春时局,秋。

秋意渐浓,落叶纷飞,气候在雨天时变得更加湿冷寒凉,而在晴时凉爽。

寿春内的难民已逐渐分批离开了城内,张韩命令张绣,用水路的船只将部分难民送往庐江。

另一部分,则是分在淮南各县,此两处的官吏都属于拜访过曹昂的那些士族举荐。

其中征粮之事,刘勋在此可谓“居功至伟”,奔走而劝告各方百姓,阐明缘由,苦口婆心。

明理之人倒是也明白,如果是为了征粮打仗,或者巧立名目的夺百姓之粮,那根本不需要来反复劝说百姓,说明缘由。

既然曹军这么做了,那也就说明,他们是真心要救治难民。

又因传出了曹氏内戒令的各类传言,如何不令人向往感慨,至少这个被士族不喜的曹氏之人,却在做着治救天下的事。

而袁术,身负响彻天下的袁氏嫡子之名,却篡汉自立,草菅人命,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旧时的那些名声,便好像是一层蒙骗世人的布匹,扯下之后才能见人心。

于是,群情感慨之下,百姓纷纷愿意献出粮食,支持曹公之政。

同时,谯郡曹氏、当朝司空的曹操,都有无数美名与逸事,渐渐在境内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里,不乏近年来曹氏得了一位“乘龙快婿”仿佛天降之人鼎力相助的故事。

关于这位佳婿的事迹更是繁多,而且都很传奇。

最神的是说他曾经和宿卫典某二人战退两千余敌,堪称神兵天降也,乃是有超凡之能。

不知不觉,深秋时的一个夜晚,风自曹营,向内城急吹。

当夜,曹营将士善射者,以张韩、典韦为首,开弓将书条捆缚于箭矢之上。

数百人齐齐拉弓,箭如虫群翩跹而舞,升至半空得狂风急吹,仿佛雨落一般进入了内城城门之上。

捡到的军士起身而看,大为惊奇,不识字的则是交托给军中识字的将领,一时间赞叹不绝、叹声成片。

城上之人心思逐渐各异,军中流言也起,本来就已不多的军心,现在更加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