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自古有蛇仙,青史不留名(2 / 2)

作品:《重生成蛇,在现实世界开创修妖法

好不容易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情,最近也没有什么案件,再加上爷爷信佛,所以白妍菲决定陪着爷爷出来转一转。

先前阴气杀人案件,如同压在白妍菲心口的巨石,让人几乎喘不过气,即便是现在出来,也仍然想着案子相关的东西。

老爷子虽然七十多岁,但是看得出来精神抖擞,注意到了白妍菲的走神,一连喊了几声,都没有回应。

“你这小妮子,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白妍菲下意识开口回答,“在想案子呢。”

老爷子唉声叹气,“好不容易周末放假,你还满脑袋都是案子,看来我这个空巢老人在你心里的分量,还比不上一个案子啊。”

面对老爷子调侃,白妍菲有些哭笑不得。

“爷爷我不是这个意思,前段时间我手上不是有案子么,我还和周队去雾都调查了,那个案子怎么说呢,有点复杂。”

想到这里,白妍菲不禁想起了龙源山发生的那些事情,眉头再度皱在一起。

关于阴气杀人事件,至今为止没有找到凶手,原本以为到龙源山能够解决问题,不曾想反而还增添了许多疑团。

“年轻人不要老皱眉头,不然都变得不漂亮了。”

白妍菲心里涌现出一股暖流,“爷爷,今天难得陪伱出来,咱们不聊工作,都怪我平常太忙了,来看您的时间也少。”

老爷子却是十分谅解,“只要你空闲的时候能够来看看爷爷,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老爷子似乎想到了什么,“听说栖光寺的护身符很灵的,到时候给你求一个,也保佑你在外面平平安安。”

白妍菲并不习惯携带配饰,而且单位里也不允许,刚想要拒绝,但老爷子仿佛知道她要说什么。

“你就听爷爷的,你一个女孩子家家,又是这种职业,很容易碰到坏人,太危险了,求个护身符让爷爷安心也好。”

白妍菲不好拒绝爷爷的好意,毕竟老一辈的人还是比较相信这个。

栖光寺这边的风景的确不错,让人心旷神怡。

看着眼前气派恢弘的寺庙,白妍菲却想起了龙源山的山神庙,还有关于山神的传说,她的神色再次有所恍惚起来。

谁能够想到一座青山里面,竟然会隐藏那么多秘密。

趁着老爷子求护身符,白妍菲在寺庙里开始闲逛起来。

同一时间,叶秦也在周围绿植的遮掩下,悄无声息的潜入到了寺庙里面。

寺庙里面古色古香,虽然曾经翻修过,但大部分都还保存的不错,这些可以说得上都是历史文物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在一片诵经木鱼声当中,竟然听到了不同的内容。

正是出自庄子的《逍遥游》。

那声音有些稚嫩,看得出来年级应该挺小。

只见不远处有两个僧人,年长的大概有五六十左右,年轻的小僧应该不超过十岁。

小僧手上拿着的正是道家典籍《庄子》。

他仰着头,稚嫩天真的小脸充满了不解,“师父,为什么不读佛经,要读这个啊。”

年长僧人微微一笑,“玄为佛用,你可知道家典籍里面的内容,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有所感触,算得上是修行的一种啊。”

“咱们寺庙是支遁大师一手创建,和其他的寺庙不同,咱们应该秉持着他的想法,将支遁大师的观点发扬光大。”

据说栖光寺建立之初,支遁会经常给寺庙里面的僧人传经讲道。

“玄为佛用”便是他最经典的手法,引人入胜,浅显易懂,令这里的寺庙僧人受益无穷。

后面为了纪念支遁大师,还专门雕刻金身供奉。

小僧目光充满了崇拜还有敬畏,“我也听过支遁大师的故事,等我长大后也一定要成为像他那样厉害的人物。”

年长僧人点了点头,“支遁大师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以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

“同时又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梁慧皎“高僧传·支遁传”载:大师家世事佛,“幼有神理,聪敏秀彻”。

东晋文学家孙绰作“道贤论”,以竹林七贤配佛教七道人时,曾把支遁大师配向秀,说:“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由此可见当代对他的评价之高。

关于支遁的说法有许多,大多都是褒奖,这一点从当时的贤士名人的评论也能够看出一二。

据本传记载:“遁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

在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中,支遁大师声誉甚隆。

“世说新语·文学”中称:“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遁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家贤之外。”

王蒙赞喻他为佛教界中的王弼,何宴,谢安称他此稽康还高出一筹。

他的弟子,也是《奉法要》的作者郄超,更是评价说:“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支道林的学说,对于“本无宗”、“心无宗”都有所批判,又都有所继承,虽然并未完全把握,但在理论上确实超过了其他各个学派。

所以其论一出,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与“本无”、“心无”两派鼎足而三的第三大学派,人们把他这派学说称为“即色宗”。

据说名僧于法开是主张“识含宗”的,常与支遁辩论“即色空义”,后来多数人站到了支道林一边,于法开气愤不过,离开建康隐遁剡县。

年长僧人说话幽默有趣,讲述着关于支遁的一生,其中又穿插了不少佛理,可以说是引人入胜。

“常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出自支遁大师!”

不管是小僧人还是闲逛到这里的白妍菲,都听的十分入迷。

白妍菲更是恍然,对于‘色即是空’这个名言自然是听过的,普通人都常常挂在嘴边,想不到竟然是出自支遁大师。

小僧人感慨不已,“支遁大师真厉害啊,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想出这样独树一帜的观点,可以说是领先所有人的存在。”

因为支遁谈玄,当时许多以玄学为务的朝野名士,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与佛教徒过从甚密,甚至结为莫逆之交。

如道安、慧远等人,更是由玄学转向佛教,饭依佛门,成为一代名僧,由此可见支遁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老僧却是摇了摇头,“其实,最开始支遁大师的观点并非如此,后世在他的手札中曾有过记载:在某次论经讲道后,支遁大师受到了启发,才有了后面种种独到见解。”

小僧听闻愈加好奇,忙追问道:“支遁大师在和谁论道啊?竟然能给支遁大师带来启发。”

闻言,其他香客也是侧耳倾听,就连白妍菲也格外好奇,是怎样的古代先贤,能有如此本事,直接点惑了一代佛教大师?

然而,老僧却是摇了摇头,“手札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支遁大师只说此论道者,是自己的启发者。”

“此人很是神秘,连支遁大师都没有透露,在手札上也只是寥寥数笔,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仅仅是这几笔,却也更显神秘。”

老僧显然也十分好奇,遥想古代,先贤辈出,却有一位如此神秘的大能,为大师引路与解惑。

最终,在众多香客如痴如醉的沉浸倾听中,响起一道叹息,老僧心驰神往,“但想来,也是某位大能人物吧!”

“只是,青史不留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