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家功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八十八章 刘协的演讲(2 / 3)

作品:《汉家功业

蔡邕站在刘协边上,本见他回答的很好,心里暗喜,又见这董宏追着不放,冷声训斥道:“你们是真当本太常不会生气吗?信不信我除了你们的学籍!”

太学生被开除学籍,等于仕途断送。

不知道是蔡邕向来的老好人缘故,还是因为逮着刘协过于兴奋,亦或者是这些有恃无恐,他们没理会蔡邕,纷纷抬手道:“还请殿下赐教。”

刘协又一次伸手拦住蔡邕,微笑着与董宏等人道:“刚才本王说了,本王现在听政尚书台,为陛下分忧国事。明日本王将履职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澄清吏治。加上祖母年事已高,本王请旨陛下,暂且不会就国。”

十几人你看我我看你,刘协回答的毫无破绽,令他们有些无处发挥。

不过片刻,孟唤又抬手,刚要说话,蔡邕便喝道:“来人,将这个人给我押回太学!”

旋即,他端起架子,眼神冷冷的扫过所有人,道:“殿下回答的够多了,你们不要得寸进尺!本官今天在这里告诉你们,今后再有谁敢聚众闹事,煽风点火,一律严惩,绝无宽宥!”

当即有差役从蔡邕身后走出,直接押住了孟唤。

“太常,我只是上书、言事,何罪之有?”

蔡邕根本不理会,直接摆手。

太常门前的事,用不了多久肯定传遍洛阳城,他要是毫无作为,那是要颜面扫地的!

十多人见孟唤被押走,哪里忍得住,纷纷喊叫起来。

“太常,他犯了何罪?为何羁押?”

“朝廷的规矩,不可对学生轻动刑责,太常莫非是忘了?”

“殿下,还请恕罪,孟唤并无恶意!”

刘协不像之前那么紧张了,背后的双手都是冷汗,悄悄在衣服上擦了擦,等吵闹声稍停,这才道:“诸位不用担心,只要你们今后安分守己,便是无事。”

说完,不再多说,转身走进太常。

“殿下,太皇太后真的没有被软禁吗?”在刘协跨入太常门口时,班翼突然大喊道。

刘协一顿,没有理会,直接走了进去。

蔡邕怒气上涌,再难遏制,沉声道:“来人!来人!将这些全数押到太学,本太常要当众处置!”

十多人不见刘协回答,反倒是蔡邕满脸怒色,顿时大叫道:“太常,你是要欺压太学生吗?”

“我等只是直言,有何罪责?”

“太常,你这是乱权!”

“对,我等不服!”

蔡邕哪管他们喊叫,他是动了真怒,命太常的差役,将这些人全数给押走了。

直到这些人出了视线,蔡邕这才怒气稍减,转头看向太常内,自语道:“这渤海王的一举一动,怎么那么像陛下?”

他不敢多耽搁,急忙追进去。

在不远处的拐角,刘辩听着便衣禁卫转述的刘协的话,下意识的摸了摸下巴,轻轻笑了起来。

钟繇同样没想到,刘协居然能说出这番话来,看着刘辩,若有所悟。

刘表才没心思管刘协说什么,只想着怎么挽回圣心,不去荆州送死。

刘辩笑了一会儿,踱步向皇宫走回,道:“关于廷尉府与御史台联合巡查的事,要尽早定下来,拿出详细条陈给朕看,必要的话,刑曹也要加进去……”

钟繇一怔,道:“陛下是说,廷尉府与御史台一同巡视?”

刘辩也是一怔,回头看向他与刘表,道:“朕刚才没说吗?”

潘隐连忙道:“陛下并未提及。”

刘辩哦了一声,笑着道:“那是朕给说忘了。御史台的权力是有局限的,对很多事情无权处置,所以,需要御史台与廷尉府联合巡视。各监察御史,至少要配备三名廷尉府判官,以纠冤假错案,以定大小是非……”

钟繇这才明白,细细思索,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加入刑曹。廷尉府负责审断,御史台负责的监察百官,刑民之案,须有刑曹查证。”

刘辩点头,道:“这件事,还得有人牵头,由刘协来办吧。”

钟繇注视着刘辩的侧脸,心里判断不准刘辩对于刘协的真正态度。

他也不敢乱猜,这种事情,向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上位能做不能说,臣子不可多言!

刘辩仔细想了想,又转头与钟繇道:“益州那边,做一些试探。”

钟繇肃色抬手,道:“臣明白了。”

刘辩嗯了一声,没有再说,上了马车,道:“去六曹官邸看看。”

六曹等新官邸已经建的差不多,陆陆续续开始从宫里搬出来。

“是。”典韦应着,骑着马,护送着刘辩的马车走向官道。

等刘辩马车走远,提心吊胆的刘表顿时抬手向钟繇,沉着脸道:“钟廷尉,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钟繇哪里不明白他的意思,心里摇头,这位中丞,惯喜高谈阔论,在御史台可以说是毫无作为。

加上时不时搞小动作,还想去做兖州牧。

陛下想要的是能臣干吏,勇于用事,你这般敷衍塞责,心思摇曳,岂能在御史中丞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一直坐下去?

钟繇稍作沉吟,道:“中丞,下官来想,不妨从颍川到汝南,向奋武将军借兵。”

刘表仿佛没听到,抬着手道:“钟廷尉,不知,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陛下心意?”

钟繇心里叹气,这位是急昏头了,我们很熟吗?这种话直接问我?

他哪里愿意理会刘表,面上还是思忖着的道:“中丞应该还有一些时间,不妨与不其侯多做交接。”

刘表闻言却是拧眉深思,不过片刻,面露狂喜的道:“多谢钟廷尉,大恩不言谢,钟某铭记于心!”

钟繇一顿,忽然意识到刘表会错意,连忙要说话,便见他急匆匆的走了,甚至于小跑起来。

钟繇皱了皱眉,望着刘表的背影,自语道:“希望他知晓分寸,别惹出大祸来。”

刘辩交代了新任务,钟繇没管刘表,回转廷尉府。

而这会儿,刘协在太常门前的话,以太常为中心,迅速传播向洛阳城各个角落。

最先知道的,无非是官场。

尚书台内。

杨彪,王允,荀攸,荀彧正在议事,听着小吏的转述,不由得各有异色。

杨彪挺着大肚子,笑容满面的道:“渤海王明大义,知大局,着实令人钦佩。”

王允神色漠然,心里怀疑这些话是刘辩教的。

荀攸,荀彧两人倒是没有太多情绪,平静如常。

等杨彪笑声落下,荀攸道:“渤海王要听政御史台,丞相可先知道?”

杨彪这才反应过来,摇头道:“老夫不知。”

荀攸不怀疑,若有所思的点头。

刘协要是听政御史台,那表明宫里有了某种安排。

‘会是什么安排呢?’荀攸心里想着。

这时,荀彧突然道:“对于渤海王大婚,户曹最多拿出三千万钱。”

杨彪小眼睛一睁,道:“多少?三千万?”

三千万钱,别说堂堂亲王了,便是稍微有名望的士族,也不会这般寒碜!

王允看向荀彧,漠然着脸,目光锐利,道:“我听说,前不久,太仓入了十万石粮食,五万万钱,荀尚书是否应当解释一下?”

荀彧有些意外王允知晓,面上不动,道:“那些都已有了安排。”

王允盯着他,道:“我问的是,这些钱粮是从哪里得来的?”

五万万钱,十万石粮食,这可不是小数字,足以超过一年朝廷赋税!

杨彪陡然反应过来,小眼睛眨动的注视着荀彧。

荀彧只有二十七八岁,模样却有四十,毫无情绪波动,与王允对视道:“王公的意思是?”

王允冷哼一声,道:“我是问你,这些钱粮,是否是曹操劫掠世家所得?!”

荀攸闻言顿时松口气,原来王允并不知内情,连忙道:“王公,曹操劫掠一事,子虚乌有,这是朝廷的共识。另外,他所筹措的钱粮,自身都不够用,怎么可能还会上缴朝廷?再者说,从北海押送钱粮到洛阳,从时间上来说,完全不可能。”

王允皱眉,倒不是信了荀攸的话,而是荀攸最后的几句话确实无法反驳——从时间上来看,曹操劫掠的钱粮,还送不到洛阳。

但他仍旧狐疑的盯着荀彧、荀攸叔侄俩,他越来越发觉,他们有事情瞒着他,不知道在图谋什么!?

杨彪见状,道:“那,这些钱粮到底从哪里得来?”

荀攸,荀彧对视一眼,正想着措辞,门外的徐衍疾步过来,道:“丞相,太皇太后有请。”

杨彪胖脸一抖,有些愣神,道:“你是说,太皇太后?”

“是。”徐衍道。

杨彪看向身前的三人,绷着脸道:“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指的是董太后。

自从刘协争夺皇位失败后,董太后一直遭到刘辩软禁,从未有自由。

这还是她第一次公开召见朝臣,还是丞相!

王允有所明悟,淡淡道:“渤海王的婚事。”

杨彪却觉得不仅于此,看向徐衍道:“还有其他事情吗?”

徐衍连忙道:“回丞相,陛下旨意,明日起,渤海王听政御史台,不其侯升任御史中丞。渤海王大婚后,暂不就国,在宫外开府。”

杨彪心如明镜了,摆着威严道:“知道了。”

王允耿耿于刘协要‘开府建牙’,不由双眸紧锁,神情凝色。

荀攸,荀彧两人没说话,宫里的陛下对御史台改制推进缓慢早就不满了。

刘表不能体悟上心,被罢在所难免。

“我去见太皇太后。”杨彪整理着衣服,起身离开。

王允冷眼看过荀彧,荀攸叔侄,跟着起身。

杨彪脚步匆匆,走的飞快。

王允刻意慢了一点,等杨彪走了,忽然与两人道:“关于‘裁减冗官’一事,我意明年继续推进,吏曹怎么看?”

荀攸看着他,道:“王公的意思是京外?”

去年裁剪冗官,主要针对是洛阳城,而京外刘辩顾忌会产生大骚乱,压着没让王允动。

王允道:“不错。我意先从司隶,并州,兖州,青州还有豫州开始。”

荀攸注视着王允,神色沉吟。他哪里不知道王允的心思,去年王允裁减冗官便刻意针对他举荐的人,这一次多半还是不会放过!

或许,就是冲着所谓的‘颍川党’来的!

荀彧突然插话,道:“王公,下官听说,汝南太守李儒近来与董卓走的十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