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41章 河西故事(3 / 3)

作品:《盛唐挽歌

“嗯,这些某都记下了。那么再问牛尚书一个问题,河西缺粮么?缺多少?哪里缺?”

听到这个问题,牛仙客与郑叔清二人都面面相觑,方重勇那“缺乏常识”的毛病又犯了。

牛仙客哈哈大笑道:“这是小郎君自己想问的吧。河西盛产粮秣,并为朝廷养马七万匹。不过朝廷屯田之地多的仅在凉州甘州而已,其他地方包括西域,都要靠这里供给粮秣。

关中缺粮的时候,河西反而要为关中供给粮草呢。”

说起自己的家乡,牛仙客忍不住一阵自豪。

方重勇轻咳一声掩盖自己的尴尬,他前世的时候甘肃腹地生态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缺水缺到人嗓子干疼。

但此时的河西走廊,特别是凉州那一带,乃是朝廷花了大力气屯田的膏腴之地。可以看做是西域跟河西走廊西段的粮草供给仓库。

甚至前两年关中缺粮了,凉州那边还运了不少粮食到长安!

“河西府兵多么?还是在当地募兵,家眷都在当地么?”

方重勇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

牛仙客脸上表情一阵恍惚,像是回到了当年的岁月,他想了想摇摇头道:“这些事情当真是一言难尽。那些人虽然还叫府兵,但早已不是府兵的规矩。

村中男丁,有过从军经历者,十之八九,可谓民即是兵,兵亦是民。朝廷照本宣科的处理河西之事,那是行不通的。

府兵军籍的各类人,皆以年过五旬,且不再增加。剩下的都是募役、土团,边塞将士苦,已多年无轮换,大部分都在河西落户安家,朝廷账册,恐无以为信。”

牛仙客向方重勇介绍了河西边镇令人触目惊心的兵制。

所谓府兵,早就是名义上的字眼,至于府兵的规矩,像什么“兄弟二人从军还一人”之类的规矩,更是捏着鼻子哄眼睛的自欺欺人之举。

就算是募兵,因为多年不曾轮换,大部分内地招募的兵员,都在当地落户结婚生子了。而河西战事频繁,各种渠道从军的男丁数不胜数。

若是把贵族老爷免兵役,再加上老弱也排除的话。

那就是全民皆兵!

牛仙客说,他在营田官麾下当差的时候,见过五十七岁的府兵,后来死在了战场上。他儿子二十岁,次年也死在了战场上。

至于绝户没有,牛仙客不知道,因为那时候他已经高升,去了别处当官。

河西之所以繁华,一是处于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上,位置非常关键。二来也是军屯和大范围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土地兼并。

这里注定不可能有什么世家大户,向着朝廷的时候就是边镇,不向着朝廷就是军阀。以现在的局面来说,河西那边政令的通畅程度远超关中以外的其他地方。

世家想玩土地兼并?河西那边人人皆兵,你兼并试试看!

“河西那边有什么物产呢?比如说长安这边少见的。”

方重勇一边问一边做“笔记”,心中万分感慨。牛仙客口中的河西,跟他心中那个因为缺水而经济发展滞后的甘肃腹地,完全对不上号!

“河西特产可就多了!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那粟特织锦啊!不过并不是河西产的,是粟特人带来的。”

一提到这个,牛仙客就络绎不绝。

“羔羊、葡萄酒、夜光杯、粟特织锦,唉,这一时半会,我都说不完啊。你让我慢慢说……”

看着他一边说一边脸上带着飞扬的神采,好似年轻了好几岁。

方重勇心中暗想,牛仙客虽然现在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但他恐怕依旧是将自己当成了当年那个在家乡发光发热,广受爱戴好评的地方官僚。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可有时候也不缺反例。

牛仙客明明可以在河西干一番大事,朝廷又何苦将他弄到中枢来被孤立被打压呢?

这是个好人,但未必能在中枢当个好官,可惜了诶。

方重勇心中暗叹,拿着毛笔的手,在纸上写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