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蒙军野战也是个屁(2 / 3)

作品:《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属于军统制副统制以下第三级,和他正将平级。

将里加了参军,排名在正将副将之后,和下面的营指挥平级。

营中有参谋,在营指挥副指挥之后,与百人都头平级。

都中有都导,在都头和副都头之后,与伍长平级。

这些在各部排第三位的主官,主抓纪律和后勤,不抓军事和训练。

以后非休息日的兵士出营,都要通过他们审核登记。

请假事宜也要请过他们,包括宋田以后请假出营,也要向参军登记。

这参军官不大,权不小。

而且参军一年一换,王梁说,只会跟他们一年,很快会换人。

宋田无语看着他,这应该是防止军官们私用军士而设定的。

当然,参军的作用还有很多,包括后勤也归他们管。

宋田听出关键,他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和上级和下面联系,甚至军中和军外交流。

朝廷经常改制,宋田当然也习惯了,感觉对自己影响不大,便友好点了点头。

三人结伴去军中开会。

开会前,老上司军统制白仲奇单独和他聊了聊,让他好好和参军相处,这是朝廷新的改制,要习惯,他自然一口答应。

宋田突然想到什么:“以后参军是不是都是从外地调来的?”

“好像是这样。”白仲奇道:“我军里那参将,是福建来的,哇,一口福建话,老子完全听不懂。”

“哈哈哈。”宋田哈哈大笑。

开完会后宋田就知道要打仗了,心中也有点激动。

自从当年打完章丘之战,山东这边兵马好几年没打过了,每年就是训练训练。

山东骑兵都扩建到三万,军队战斗力越练越强。

但仅是训练是不够的,还得打一打,见见血才行。

这次打仗和以前不一样,朝廷征召北方军士。

因为山东也有部份两淮地区的人和靠近两淮的军士。

此时朝廷征招军士很简单,既要精锐,又要耐寒。

宋田当时认为要北伐了。

他回到将里问下面的营指挥,你们有不耐寒的吗,咱们只要耐寒的。

结果下面纷纷大叫,我们都耐寒,谁特么不耐寒,还是男人吗?

宋田说,不是开玩笑,到时天寒地冻,还没打就废了,这不是害人吗?

大伙还是表态都耐寒,接着全军没几个人承认自己是南人,都说自己是北人。

朝廷当然有纪录,不是他们说什么就什么。

半个月后,山东都司挑选了三万兵马,基本全是北人出身。

宋田老家靠近临清,对面就是河北,也算北人。

他高高兴兴的报道,朝廷重组了兵马。

共计步军六军,一万八千人,骑兵三军,九千人,炮兵一军三千人。

他运气不错,加上又运作了一番,老兄弟都聚到一起了。

他是一将正将,副将周军,炮兵一将主将钱大青,副将李忠孝等几个麻将搭子全在这里。

各部大部份优先配原来的队友,然后再从其他部下加入。

众军在到登州海边整训,熟悉了一个多月,然后分批坐船前往济州岛。

此时已经是宝庆七年十一月,气温开始下降,蒙古正对金国正式发起三路伐金,河南境内打的不亦乐乎,也发生了惊天动的变故,但远在山东的宋田他们当然不知道。

十一月下旬,宋田跟着本部在济州登陆。

他也是第一次出海,这才发现朝廷在这边居然有个大基地。

济州岛经过赵与芮七八年建设,已经完全成为大宋的大后方。

除了重型火炮已经不在这里生产,其余的兵甲战马火药等俱在这里有产出,占全国一半以上。

每年来自日本高丽的各种物资都汇集到这里,经过加工后,再用船运到大宋各处。

宋田上岛没多久,想到处逛逛也不准,岛上有营房让他们暂住,当天下午就通知去领甲。

等宋田带人回来,运了一车的新盔甲到营中。

此时宋田一将三千多人,基本人人都是札甲,唯有长枪兵,神臂弓兵,炮兵等兵种不同,甲重不同。

这次他们带回来宋军新甲,据说叫布面甲。

“来来来,都看看,防寒的。”宋田在桌上摆了一堆,叫来周军和一批营指挥。

这布面甲是用棉布、毛皮和甲片组成,内外两层棉布和一层毛皮,中间夹了甲片,甲片以柳钉固定,还有收腰。

赵与芮这新布面甲,类似于明朝嘉靖时期装备明军的青布铁甲,明军那甲重二十四斤左右,冬天比较保暖,但里面的甲片容易锈。

赵与芮这布面甲还加了层皮甲,必竟这现在不缺毛皮,每年高丽过来大量毛皮,还有他们自己养的牛羊。

但毛皮不是全部,主要在肩部,前胸,后背,左右大腿。

这样的话,等于是铁甲,棉甲,皮甲三层一体。

春秋季时,甚至可能脱掉最里面这层棉甲,一样能穿,可谓冬暖秋爽。

整套布面甲约二十斤重,和明军的差不多,主要是放弃了大量下摆的铁片,增加了肩胸的厚度。

宋田他们十一月从登州出发时还不算冷,到济州后,这边天气暂时也算好。

所以现在穿着札甲是没问题的,但随着继续往西北方向,就会越来越冷。

宋田他们这些统兵大将都随身带着几套甲,以后打算里面穿布甲,外面套札甲。

但有了布面甲后,就可以不用穿几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