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4)

作品:《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赵飞燕想要逗闷子,由得她去,无所谓的事情。

跟老头儿们通完电话,张浩南这光景已经到了义兴,不过没有去市区,什么“张公洞”之类的风景区也没有瞄两眼,车队没有走太湖沿岸,而是绕道去了西边山区。

这里有个水库叫“横山水库”,现在正在做除险加固的工作,张浩南跑来这地方,自然也不是为了什么欣赏湖光山色。

去年招的一批大学生,都在这里“开荒”,张浩南要过来给他们提提士气,这样明年才会更加勤劳地工作。

“开荒”的业务不少,除了正常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搭建外,还有“猫猫茶”的原料供应基地扩充项目。

当然这是高附加值的,还有不那么高附加值的,就是纯粹的种地,至于说种哪个村的地,就要看长期调研后的报告。

一个村庄的整体乡风,贫富不是唯一要素,有的地方再穷,也依然有着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是祖上确实有德。

像张浩南祖上这种,不用想的,不可能是良善之家。

这里早年可以走水运,不过这个早年,大概是五十年前。

建国后十来年修水库之后,义兴这边的船运,主要是靠鲸塘鲸溪,都在东面,离太湖不远。

像这种山区,就要靠人力板车了。

这年头汽车并不多,再有就是路也不好,所以张浩南的车队一到,很容易引起注意。

早年这里叫渚西乡,现在叫渚西镇,这个“渚”,就是“张渚”,也算是跟张老板有缘。

本地项目部的人都是早就准备,跟别处场面宏大不同,这里人口不多,再加上项目有些稀碎,就很有点瞎凑合的糊弄感。

但人都是专业的,也确实忙。

省农科院的人也在,茶叶种植这种事情,马虎不得,好在“猫猫茶”只追求产量,不追求高品质,所以压力也不算大。

真正难做的,还是做乡村社区调研的那帮大学生。

有老人带着也是脚底板磨出泡,万幸“浩南哥”给钱爽快,脚底板磨出老茧来,那也是会再发一双“长弓制鞋厂”的胶鞋。

高科技产品,养猪场工人穿了都说舒服。

“老板。”

“老板。”

“老板。”

因为天冷,一个都是穿着绿色军大衣,顶着大兜帽,张浩南下车的时候,也是一身军大衣,只不过换成了黑色的,而不是绿色的。

“孙鹏飞来过了吧?”

“来过了,现在去建康借人,二月份再过来。”

“嗯,那就好。”

孙鹏飞是原先“沙城食品”的人事部经理,现在就是到处做人力协调,战略部成立之后,也是重要的干将。

在义兴这里,“沙食集团”是要下大本钱的,因为离太湖近,再加上义兴的市区水运条件非常不错,能直接进入“兰义运河”,毗陵市的兰陵市马上就要撤市改区,那这条运河的意义还会提升一点。

往后去兰陵的船,就是跟毗陵大市打交道,有些关系打通,如果兰陵那边搞不定的,直接让毗陵市往下压就是了。

所以在这里,至少要安排一个茶叶加工厂以及仓库,至于要不要修一条公路出入义兴市区,就要再说,因为调研还没有结束。

横山水库的东边,就是大觉寺的遗址,现在说是荒山有点过,不过确实没啥东西,等过几年,流求的法师回来看看,就会筹钱重建大觉寺。

不过那不是张浩南关心的东西,这边香火旺不旺都无所谓,只要不妨碍自己搞钱,什么都好说。

来这地方做调研的大学生,并不在乎水库旁边,还要往北一些,能看见山,但隔着几公里路。

现在唯一有产出的项目,是大棚种植的菌菇,运到毗陵和梁溪的市场。

利润还可以,比沙城稍微差一点,但来去不大。

本地有塘养水禽的基础,但现在只是在考虑,因为“横山水库”虽说规模不小,却是水源地,因此大水面养殖,只能另做考虑。

现在本地几个村,只有一个叫陆家村的是正儿八经有了产出的,村干部也确实比周边几个村开明且有想法。

相信“沙食集团”跟义兴市政府也没啥关系,而是这里的村长,也是个老兵,跟过来做实地勘察的经理是一个部队的。

有了一层“战友”关系,才算在义兴的犄角旮旯弄了个农村供销合作社出来,义兴市政府反而是后知后觉的。

临时办公的地方,是租了一间空出来的房子,在“陆家祠”的旁边,有条小河在背面,往东一点点是个靠水戏台。

外面堆着一些物料,还有一台小发电机备用,进去之后,就是各种长桌,工位也不少,画图做表格的都有,也有电脑,不过都上了锁,全都锁在了桌子的铁腿上。

“卧槽,‘浩南哥’!”

“卧槽,‘浩南哥’!活的!”

“老板。”

“老板!”

不同的人,显然有着不同的称呼。

有些明显是“牲口”,看到活体张浩南,直接妙语连珠,彰显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渊博知识。

“注意素质啊,这么多感叹词形容词,你们上了几年大学,只会一句‘卧槽’?”

说笑间,张浩南伸了伸手,随行秘书拎着个包走过来,里面都是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