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寒门辅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五十章 耆老担忧,开源之路(3 / 3)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古代灾害,主要是洪涝、干旱、蟥灾、疫灾,像是地龙翻身(地震)、龙吸水过境(台风、龙卷风),这些着实不好应对,至于蝗灾,南方一般情况下不会闹蝗灾。

大灾之后有大疫,疫灾暂时也谈不上。

说到底,句容面临的最大灾害,就是夏旱秋涝。

询问耆老与句容大族,过去二十年中,句容夏旱有七年,秋涝有十一年。

顾正臣揉着眉心,思考着应对之策。

夏旱就挖水井,挖池塘,兴建水库。

秋涝就修堤筑坝、除险加固、清淤河道。

典型的方法就是这样。

在大明还没开国之前,具体是元至正十八年,老朱就命令康茂才为“水利部长”,大修应天等地水利。

洪武二年,再次命康茂才主管江南水利,征调民力无数。

不得不说,老康虽然不是水利出身,但这件事做得还是不错,江南诸地因此受益。

可问题是,老康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等产量大府,而句容属于应天府中的产量小县,毕竟山多田少是现实,自然而然,这里的水利没有得到老康多少关照。

开国六年来,句容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靠着县衙在征调民力服徭役去修。

而服徭役,服务的是县衙贪腐克扣。

在顾正臣看来,县衙贪腐克扣并不是最坏之事,最坏的是这群人纯粹是为了贪腐克扣而征用民力,这种一味追求“贪腐克扣”的行为背后是毫无规划、毫无意义的劳力浪费!

随便找个沟,告诉百姓,挖深一点就完了,至于这个沟连通哪里,能不能排涝,县衙没人过问过。

顾正臣命工房陶贞拿出历年来服徭役的工程,发现这些工程基本上围绕着句容内的秦淮河,即句容河进行,仅仅是句容城外的河道,就修了五次之多。

“县尊可是想要修水利?”

陶贞询问。

顾正臣微微点头:“句容百姓想要吃饱饭,不能只看老天赏不赏脸,得自力更生,一般的干旱与水涝,应该做到不减产才是。只不过这需要大量人力与财力,县衙库银与存粮有限,还需要支给纺织、背包、匠作等百姓,在水利上已拿不出钱财来。”

陶贞点头。

确实,县衙是有些积存,但县尊要在秋收之后招募人手做长工,支给钱粮又算是丰厚,县衙能维持多久都不一定,更不要说征民力徭役这种大事。

顾正臣将书册丢在一旁,起身感叹:“开源何其难……陶贞啊,你说若是抄了郭家,大概能有多少钱财,我们能不能截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