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红楼襄王 / 章节正文阅读

(2 / 2)

作品:《红楼襄王

若自己日后失了势,所谓的大恩未必不是大仇。

继续往前走去,朱景洪徐徐说道:“那朝鲜的李晖,曾答应过我……说每年要进献二十万两白银,你去之后得帮我个忙,把这件事盯紧点儿!”

二十万两白银,抛开朝鲜本地消耗,已贴近其岁入结余的极限。

换句话说,朝鲜除去必要的开支,能剩下的也就二十来万两银子。

“十三爷可真狠啊……”孙绍祖心中感慨。

“王爷放心,臣定不会让李晖欺瞒于您!”孙绍祖拍着胸脯保证。

“具体怎么做,你不必忧心……到时自会有人给你拿主意!”

而这个拿主意的人,便是襄王府外派的宦官,只是暂时朱景洪还没确定人选。

二人又聊了一阵,便有宦官找了过来,禀告道:“王爷,长史官王培安求见!”

“谁?”朱景洪以为自己听错了。

“王府长史官王培安求见!”小宦官又讲了一遍。

“他是何时回来?”说话之时,朱景洪看向了孙绍祖。

“王爷,臣是跟随安西行都司作战,王长史或在甘肃或在哈密,其行踪臣实在不清楚……”

如今王培安已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只是还兼着襄王府长史官。

虽然前者品级更高,但在前线“襄王府长史官”更有用,所以王培安能做成许多事。

从跟朱景洪去西北,王培安这是头次回京,他这一去竟已快两年。

“请他到存心殿等候!”

“是!”小宦官应了一声,然后就快速离开了。

见朱景洪是要见王培安,孙绍祖便说道:“王爷,臣这就告退了!”

他不想见到王培安,准确的说没人愿见到这位。

这两年在西北,王培安主管军粮军饷和等差事,那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此过程中,被他拿下的文武官员,少说也有二三十号人,此举赢得了西北军民一致好评。

当然,王培安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却是乐在其中。

“你先去吧!”朱景洪很理解孙绍祖。

“臣告退!”

待孙绍祖离开后,朱景洪便往存心殿去了。

几分钟后,他进到了存心殿正门,只见王培安已在殿内等候。

“先生回来,为何不提前说一声?”朱景洪笑着问道。

王培安正在思索,听到这话当即抬头,然后拱手行礼:“拜见殿下!”

“此行回来一路暗访,臣也算是成绩斐然,打算明日向通政司提交奏本,参劾沿途所见不法之事!”

所以这位低调回来,竟是为了暗访地方官府,查探其不法之事。

示意王培安落座,朱景洪笑着说道:“先生兢兢业业,实在是令我佩服!”

这话绝不是开玩笑,朱景洪确实很佩服这位,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步。

更确切的说,王培安这种一心为公的人,在大明称得上是独一份儿。

“殿下,有件事情……臣不得不向您禀告!”王培安郑重道。

“先生请说!”朱景洪敛去笑容。

“前几个月,甘肃和陕西的御史,四处严查军纪……”

派驻地方的御史,即便不是专职的清军和监军御史,也可以行使普遍监督职能,简单来说就是一切都可以监督。

听王培安讲了一阵,朱景洪虽然感到好奇,但却未能把握住重点。

看出了朱景洪的疑惑,王培安最后说道:“殿下……据臣所知,牵涉其中的九名御史,其中有七人是从集贤馆外放!”

听了这句话,朱景洪瞬间明白情况,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了。

这些人若是奉睿王府指示行事,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冲着襄王府来的。

三四个月前,那时他刚在朝鲜大胜,也就是说老六那时便在布局反制。

严查军纪,这确实是很好的切入点。

在当下这时代,军队作为暴力集体,是最难以约束的存在,军纪再严格也管不住所有人。

同时对统兵将领来说,军纪只是辖制军队的手段,打胜仗才是唯一的目标。

所以在朱景洪领兵作战时,军中确实有败坏军纪的情况,而这些在当下都无法避免。

王培安接着说道:“臣今日回了京,还去了都察院复命,才得知那几人也回来了,是在三天前到的京城!”

“嗯……我知道了,多谢先生提醒!”朱景洪郑重道谢。

虽然老六来者不善,但朱景洪也不会怕了他,毕竟只凭这这些小事,还不够把他直接扳倒。

当然反过来一样,即便掌握再多老六门人贪赃枉法之事,也不可能借此一次性将其扳倒。

只能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消磨对方圣眷,日积月累之下方能显出效用。

这是高端局,朱景洪和老六都已入局,太子则身子进来思维还没跟上。

二人又聊了一阵,探讨了西北的一些情况,朱景洪才放王培安回家去。

先去通政司,再到都察院,最后来王府……

想起王培安回京的操作,直扑襄王府的孙绍祖,在朱景洪看来就更显谄媚了。

王培安离开后,朱景洪命人找来了邓安,吩咐了他去查回京那几人的底细,尤其是查这些人是否递了弹章。

要查这件事,对朱景洪来说难度不算太大,毕竟如今陈云泰为北城千户所,大明各官署都在北城。

时间只过了一天,邓安就得到了答复,那几人确实是提交了弹章,同时还附上了大量证据。

襄王府同心殿内,朱景洪端坐在侧殿主位上,神色凝重道:“老六这次……果然是有备而来!”

证据都有一箱子,可见这些人做了充足的准备。

现在的问题是,朱景洪还不知他们剑指何方,所以也就很难提前准备应对。

“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是是弹劾你!”宝钗分析道。

“我倒巴不得他弹劾我!”朱景洪叹道。

如果是直接弹劾他,那基本是白费功夫,显然朱景渊也学聪明了。

端起茶杯,朱景洪掀起杯盖吹了口热气,然后说道:“通政司和内阁中书,都有太子府外放的人,东宫那边一点儿消息都没有,老四也是够狠啊!”

明明两兄弟结成了同盟,面对老六发难太子连提个醒都不愿意,这确实是让朱景洪非常不爽。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子或许不知情,但结果对朱景洪来说都一样。

“你打算如何应对?”

放下茶杯,朱景洪答道:“走一步看一步吧,还能如何应对!”

宝钗理了理鬓间细发,安慰道:“其实也不必太担心,既然不是向你犯难,谁沾上此事你保谁便是!”

app2;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