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靖康之耻(2 / 4)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辽史又记载:见赵恒在澶渊北城出现,宋军士气大振,发起反攻,猛若龙虎,连战连捷。

宋史也有记载:《列传十四(寇准)》: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不夸张,两国打了二十多年,宋军第一次阵杀萧挞凛(时任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这样的辽朝重将,甚至是名将。

宋军士气更盛。

萧太后一看:不能打了,再加上补给线太长、士气日渐低下等原因,她决定议和。

赵恒也同意议和……就很神奇?

估计对契丹的畏惧已经印到了他的骨子里。

许多重臣都不同意,依旧是以寇准为首,苦苦力谏,掰碎了给赵恒讲: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恒一概不听,说寇准拥兵自重(当时寇准奉旨知军事,大权独揽)。

寇准能怎么办?

再敢多说一个字,回师东京之时,就是他身首异处,全家流放之时……

你都这逼样,那就这么着吧……当然,这是李定安自个脑补的。

然后,就有了澶渊之盟:宋助辽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重点来了:这是宋朝完全占据军事主动,处于大优势的前提下签订的。

就想不通……

再然后,辽与宋百余年都承平无事,未起争端。

萧太后大愿已了,次年开始,慢慢还政于耶律隆绪,三年后逝世。

谥孝成太后,但史称“承天太后”。

站在公允的角度上而言:她当得起……

大宋也彻底失去了惟一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致此,彻底成了胡人的放马地,直到三百多年后,大明立国……

反过来再看前一张黄绢,李定安突然就想了起来这东西的来历:这是真宗班师回朝后,亲自作的《契丹出境》诗,以表己功,又命冠准书碑,立石于率军驻跸之地。

就六十个字,猜猜真宗刻了多长?

整整两百米,高三米六,史称《回銮碑》,现在濮阳(原澶州)都还剩着一半,一百零一米长,余三十一个字。

李定安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脑补一下真宗当时的心情:汉武、唐宗……呵呵!

但想不通,他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写的这首诗,又刻的这块碑?

上天重顺助……没错,老天是给机会了,但你没把握住啊?

那你高兴个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