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山顶大的罗盘(2 / 2)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没有!”

“有没有瓦当?”

“也没有!”

左朋想了一下,“当时倒是想过,可能岩台断裂,庙宇随岩台崩塌,被埋到了山下,但一是觉得没什么价值,二是山上落石太多,危险系数太高,就没有发掘……”

只是深山中的一座孤庙,这里也不是什么宗教圣地,附近更没有什么大城,自然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

不过可以联想一下:金熙宗时建成,当时应该是道观,所以刻有“皇统四年”(金熙宗的年号)。到了元朝,蒙族牧民迁徙至此,改成了喇嘛庙,所以会供奉朱古钱。

到了明代哪一朝,可能又被改成了道观,所以有八宝纹的瓦当,然后到了清,又被改成了喇嘛庙……牧民祖上塔布囊的罗盘和铜钱,应该就是喇嘛敬献……再之后,岩台断裂,庙宇被埋……”

“对,这样推断最合理!”

“只是推测,最好还是下去看一看!”

李定安瞅了瞅,“石道太陡,崖又太深……等两天吧,等老马腾出人手后在山顶打个安全桩,我再下去看看!”

“麻烦李老师!”

“应该的……”李定安点点头,“还有什么?”

“基本就这些……哦对……”

左朋一拍额头,“还有祭坛!”

“去看看!”

……

离的还挺远,庙址在山顶靠南,祭台在山顶正中,相距有两百多米。

山顶很大,也很平,宛如平地,有裸露的岩层,却没有乱石,有的地方甚至凿的很平,明显是人为。

值被很茂盛,有杂草,有灌木,有菇类,还有几株枯萎的燕麦苗和青稞。

“有人在山顶种过地?”

“种过,估计就是当时留下来的种子,但年代已不可考……”

李定安点点头:“但收成肯定不怎么好!”

“确实。”

因为缺水……

说着话,两个人走到了台顶。

左朋用脚蹭了蹭,露出一块石基:“李老师,就是这!”

你管这叫祭坛?

一块长方型石台,长有两米左右,宽一米多,撑到头三个平方,别说祭坛,说是祭台都够呛,至多也就是张祭桌。

上面全是板结土,长满了杂草,还有一株冬青,说明石基上有孔。

李定安蹲了下来,捡起了块石片刮了刮上面的土。

石面相对平整,没有字,也没有纹路,但有好多拇指大小,但排列不一的石坑。

而且很深,足有五六公分。

李定安看了一阵,又站了起来。围着石台转了几圈之后,又看了看天空。

“有点像是……天文台?”

“观星用的!”

“对!”

李定安用石片划了几下,“这三个坑连一块,就是危宿,这两颗星是虚宿,这四个星是女宿……”

左朋有点迷茫:“二十八星宿?”

“对……但星图好像不全,而是这观星台着实有点小,感觉看不了什么!”

“不小!”左朋又在旁边踢了踢,“李老师,这边还有!”

还有一块,还一模一样大。

左朋又往下踢:“旁边也有……总共二十八块,围着山顶中央建了一圈!”

李定安愣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

刚还说这观星台小?

如果照这个距离算,半径三十米以上,面积近三千个平方?

京城的古观象台才多大?

暗暗惊诧,李定安蹲了下来。

没错,一模一样,密密麻麻的坑眼,随便一连,就是一座星宿。

没跑了,就是观星台,二十八块加一起,星座肯定不会缺,只会多。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坑凿这么深?

感觉像是插过什么东西,比如杆,比如旗。

瞅了半天,感觉没什么头绪,李定安直起腰:“左局,这就是你说的八卦?”

“不是这个……八卦在这!”

左朋往里走,也就五六步,指着脚下:“李老师,你看!”

是一块圆型石基,稍小点,直径约一米。

上面没有坑,但中心有字,仔细辩认,好像是“艮”?

八卦之一,山卦?

字在石盘正中间,没有卦象,甚至连线条的痕迹都没有。

可以确定,不是风化或磨损而消失,就是没刻。

“再有没有?”

“正对面还有一块!”

左朋又往前走,这次有点远,足足走了五十多米。

依旧是一块圆型石基,与之前那块差不多大小,上面也有字迹,好像是个田?

八卦中没这一卦,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卦,都没有。

仔细再看,石基磨损的比较厉害,上下应该还有线条。

估计是个“申”字。

八卦中依旧没有这一卦,只有“坤”。

但以方位推断,艮卦与坤卦相邻,不可能跑到正对面?

反正很奇怪……

李定安左右瞅了瞅:“还有没有?”

“还有一块,字倒是很清晰,但碎成了好多块,当时就清理了。”

“什么字?”

“申!”

嗯,又是一副坤卦?

不应该啊?

“位置在哪?”

“在这!”左朋的脚往多踏了一步,“和这块‘田’挨在一块?”

“确定是申?”

“确定!”

这就奇怪了。

看着不像八卦,反倒有点像二十四山向?

也就是堪舆学中的二十四方法,分别用四卦、八干、十二支表示,其中就有“艮”、“坤”、“申”。

恰好,“艮”在坤对面,“申”在“坤”旁边,而且只有字,没有什么卦象……

嗯……不对?

二十四山向……

李定安猝然愣住,险些喷出一口老血:这哪是什么八卦?

也压根不是观象台……

这特么是罗盘……山顶这么大的罗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