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为什么就你会做?(2 / 3)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也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全都好奇的看着他,因为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他。

正想着这人是从哪冒出来的,又看到宋元明清系的七个人相继朝着李定安点头,这十位同学恍然大悟:好家伙,这就是那位害得他们动不动就得提鞋的李同学?

一瞬间,二十只眼睛全都瞪圆了……

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李定安都报以微笑,又连忙坐了下来。

恰好,负责发试卷的申佳青也到了这边。

她看了看李定安:你上次不是说是研一吗?

再看桌子上的学生证:没错啊,确实是研一?

但这里,却是研二的考场?

要说他走错了……应该不可能,不看他进门的时候,陶瓷系的张副教授还和他打招呼了……

心里好奇的不要不要的,申佳青把试卷放到了他面前。

李定安没说话,只是笑了笑,然后拿起卷子扫了几眼。

嘿,这试卷……挺有意思。

比如说第一道,就是名词解释:清风堂碑。

就这么四个字,再多余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所以乍一看,就会摸不着头脑:这什么玩意?

其实这是南宋时期的一则典故,同时也与一件文物有关:朱熹的弟子郑性之是理宗时期的权臣,他手下有一个官员强夺了沈姓富商的一处豪宅,然后又把这座宅子献给了郑性之。

但自从郑性之入住后,宅中怪事频发:明明晴空万里,树梢都不见动一下,正堂中却能生出阴风。明明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堂中却会传出类似呼噜声样的响动。

郑性之不明所以,请了高人做法,具体过程不知道,反正之后就将堂名改成了清风堂。

再之后,风没有了,怪响也没有了,平平静静的过了几年。

但到第三年,又有怪事发生了:一到下雨天,清风堂的石壁上就会显出了一个人影,天一晴就会消失。

郑性之吓的不轻,命人把墙拆开,结果挖出了一具骷髅。再一看,石壁上竟然被抠出了十多道深槽。

原来,当年官员抢夺毫宅时,竟然把宅子的原主人活生生的砌进了墙里。

官员被抄斩,豪宅发还沈氏,所以这件事流传极广,史称“清风堂尸迹”。

沈氏后人还专程记在族谱之中,到明朝时更是刻成了石碑,代代相传。

建国后,沈氏后人捐献了位于嘉兴的沈氏园林,大运动时期遭到破坏。新世纪初,浙江文物局和浙江古建筑研究院联合重建,挖出了这块碑,现在馆藏于“江南古建筑博物院”,名字就叫做《清风堂碑》。

《中国考古学通论》中有相关内容,但主要论述的是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只是提了一句清风堂牌,并没有提这块碑的来历。

李定安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义的《南村辍耕录》中对《清风堂尸迹》记的极为清楚,还做了相关的科学解释:尸油和血液渗透到了石壁里,干燥的时候不太明显,发潮的时候油迹就会显露出来。

所以,旁边的这几位同学不一定能想的起来这块清风堂碑是什么东西。

但要说超纲,还真没有。《南村辍耕录》本就是宋元时期考古相关的重要著作,不然李定安也不会想着从这本书里搜寻铜椁和赤金摩睺罗的来历……

还有三道论术题:

一、治天下匠。

这也是一则典故,也同样与一件文物相关,主角也是丞相。

《元史耶律楚才传》: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成吉思汗),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后赐有秃该可敦(成吉思汗的妃子,被他抢来的时候就带有一儿一女,算是继子继女)之女为鸾胶(续弦妻),赐金弓,铭“治天下匠”。

这把弓晚清的时候都还在,收藏于清朝内廷之中,慈禧过寿的时候移到了圆明园,现在已经在大英博物馆里了。

同样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也有相关内容,但被归类在“圆明园流失文物”相关的目录下,同目录中还有圆明园印、四十景图、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等国宝中的国宝。

与之相比,这把弓就不是那么显眼了,所以别说“治天下匠”这四个字的出处,旁边的同班同学有没有记住那把弓都是个问题……

第二题:浅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观点。

这句话出自明代的园林著作《园治》,意指“天人合一”,所以还涉及到了道家和佛教思想。但相对而言,这道题要稍简单一点……

三、两宋皇室墓葬品的种类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