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贡生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百一十八章 皇帝卖瓜(2 / 2)

作品:《大明第一贡生

在场的人仍旧不做声。

先说先错,不说那就一定是没错。

“先说说看,朕也想听听诸位的意见。朕这里也有点意见,想与你们参详一番。”朱祐樘突然来这么一句。

在场的人突然神经紧绷起来。

原来皇帝不是没主意,而是已有人选,只是先前似乎完全没泄露。

就连陈宽也没想到,皇帝居然是打了一个马虎眼,明明是有人选,先前就是在他面前不提,这说明……皇帝对他的信任也不够。

李东阳这才走出来道:“陛下,以如今西北的局势,非要有实战经验的统帅方可御敌,且还要在朝有治朝的经验,以臣所见,若以兵部尚书提领西北军务,或是最佳之选。”

我谁都不举荐,直接举荐张秉宽,看陛下你怎么接。

在场的人也都很好奇。

内阁这是跟张周之间达成妥协了?或者说他们暗地里有什么密谋,以至于内阁都要替张周说话,甚至还行举荐之事?

朱祐樘道:“秉宽能力虽强,但以他去了三边,那辽东和宣大等处的军务该怎办?每次有事,还要将消息传到三边,再让他发回意见吗?兵部尚书于此时坐镇于京师,哪都别去了。”

李东阳道:“可是陛下,先前兵部尚书盘桓于滨海之城,迟迟未归,朝中军务大事也未有何滞缓,为何不让他往三边呢?兵部尚书既能提前洞悉鞑靼从花马池犯境,且还布置重兵,若以他提领三边军务,定可事事料敌于先,掌握先手,必定能无往不利。”

朱祐樘瞬间感觉到李东阳浓浓的恶意。

这是在顺着他的意思说话吗?

简直就是在给他找麻烦,都告诉你秉宽不合适,你还非要举荐他,诚心跟朕找过不去是吧?

“秉宽不适合,下一个人选。”朱祐樘冷着脸道。

李东阳再道:“除此之外,臣认为应当从有西北治军经验的文臣,且德高望重者前往,以此来稳定军心。”

朱祐樘道:“有经验最为重要,其次就是要有进取之心。要给鞑靼人足够的震慑,让鞑靼人知道,他是不惧一战的。”

在场的大臣越听,这个人越像是王守仁,皇帝就差报王守仁的名字了。

但突然画风一变,皇帝直接开口问道,“诸位卿家,你们认为如今的蓟辽总制唐寅,是否适合此差事呢?”

一言出,在场的人瞬间哑火。

连李东阳都好像是被晃了一下,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出来反对,或者是继续抗争的打算,谁知皇帝这也是不按套路出牌。

很多人也在竖着耳朵听。

谁?

唐寅?

唐寅是哪根葱?

他凭什么当三边总制?

他是张秉宽的同门师弟?就他?

就算他是张秉宽的师傅,也要靠边站,再说了,这西北统帅的安排,还能按照谁谁谁的同门来布置?

这是要把大明的边关军务当儿戏吗?

刘健似乎感觉到了皇帝的恶意,他走出来道:“陛下,唐寅并不合适。”

“哦。”朱祐樘道,“刘阁老,你是否以为,朕与你言笑,其实朕另有人选,只是推荐个不太适合的,先探探你们的口风?”

刘健并不这么认为,但在场其实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怎么看,唐寅都不是良选,皇帝也可能只是先说着玩,或者是让此人先当个目标靶子,再让后续的人选出来跟他在某些方面做比较。

“你不回答,也是对的,朕怎能儿戏呢?这唐寅,虽没有在朝当侍郎或是尚书的经验,但他先前以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也算是有了间接的经验,提督易州山厂,怎么说也是实缺,而不是挂职。”

乍一听,这合情合理。

虽然不是正职的工部右侍郎,但也不能说这个工部右侍郎只是兼职,毕竟提督易州山厂,以前还是挂工部尚书头衔呢。

这是干过实事的,也就是说,当过侍郎这一条,他是符合的。

“至于行军经验,唐卿家他几次治军于辽东,每次都是在第一线,且孤胆深入,从来不惧后路,是乃谋略加身,且有勇有谋。”朱祐樘继续夸赞唐寅。

这听着……就让人觉得别扭了。

唐寅被困多壁城的事,朝上很多人都知晓,那是唐寅当了孤胆英雄吗?

他那是迫不得已,再说,他带的也不是大明的兵马啊!

每次他带的,都是朝鲜兵马,倒是这货,喜欢在朝鲜境内搞事情。

朱祐樘又道:“他几次出使藩国,都能坚持立场,且立下功劳,彰显了国朝的王化之道,抚慰番民。”

这话倒是没错,这家伙喜欢带人捣乱,居然还把朝鲜国王给推翻了,说他有胆量,那的确也没毛病。

“朕思来想去,若是以老成持重之人,前去三边治军,难免会出现瞻前顾后的情况,反倒是唐寅,从当官开始,就基本上都在边关或是藩国内,并未沾染朝中儒官的习气,也不会被这些事所掣肘。”

这话就让很多人听了不满。

咋意思?

我们就是儒官习气,意思是我们就不适合当三边总制?

他唐寅因为没在朝中当过部堂官,就比较适合?意思是我们这群人的习气都是拖累呗?

朱祐樘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过一任的蓟辽总制,蓟州和辽东的军务,他也能驾轻就熟。”

李东阳终于忍不住出来反驳道:“陛下,如今辽东战事情况未明,只怕此人还不能调回,且他……从政经验尚浅,初出茅庐并非优势,反倒容易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