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百八十一章 轻徭薄赋害穷民,与民休息多虚耗(1 / 2)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戚继光的担心很快就发生了,这些个朝士们不敢攻讦奉国公戚继光,就只敢对李如松开刀。

当别人指责你要造反的时候,你最好有造反的实力,这样一来,就没人指责你了,而是人人都哄着你,生怕你真的要造反。

李成梁和李如松父子,没有造反的能力,安史之乱也证明了,地方割据的军阀,就只有一波的寿命,手下的亡命之徒打完了,就完了。

朱翊钧挑出了几份来,做出了专门的回应并且登在了邸报纸上,让天下人都看看这帮家伙的嘴脸。

比如陕西道监察御史冯梦祯,就从风水和生辰八字上,分析了李如松如此残暴的原因,按照此人的说法,李如松的八字就造成了他天生就是这种性格暴躁的人,而从风水上来看,水属阴、兵属阴、将更属阴,所以今年湖广和南衙长江泛滥的洪灾,就和朝廷调遣强兵前往保定府有关。

朱翊钧批复:既然这么懂风水和八字,那为何不给自己看看,看看自己命里有支边的这一道坎?下章吏部,调冯梦祯前往北平行都司开平府垦荒为宜。

以周良寅为例,但凡是调往边方垦荒,就是十年为期,这十年好好表现,那还有机会,不好好表现,那就只能永远留在那里了。

支边不等于流放,因为流放很难会被宽宥,是大赦不赦,而支边是到边方做事,如果真的能做好,甚至有平步青云的机会。

但是整个大明也就周良寅一个算是改过自新的人,再有一年半,大明皇帝对他的考察就到期了。

比如巡按直隶御史李植,则是以李如松平圩寨切入,说李如松家里‘犬生角,且数有光怪’,这是谋反的征兆啊,陛下要仔细看看,李如松和李成梁这都是天生反骨,连他们家的狗都长反骨!

朱翊钧批复:限期三天,把这生出角的犬拉到文华殿来,但要是没有,诬告反坐,罪加三等,流放爪哇。

李植拼尽全力了想要找到一只头上生角的狗,奈何他没找到,就找到了一只头上毛比较旺盛的犬,而且还不是从李如松家里拉出来的,最终被流放到了爪哇。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狠厉的惩罚了,甚至比打廷杖要狠厉的多,打廷杖还有因为名望再次被起用的可能,可是这流放到爪哇,这辈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可是诬告反坐这個铁律在这里摆着,李植最终被流放到了爪哇去了。

比如监察御史吴允贞,不仅就李如松平圩寨屠掠黎民为由弹劾了李如松,连带着参将谷承功、黄孝、游击将军杨四德、参将姜显宗都一道弹劾了,这四人和李如松朋比为奸,在地方耀武扬威,惊扰四方,请求朝廷罢兵回京,偃旗息鼓。

朱翊钧批复:这四人皆是朕从庶弁将提拔,乃俞帅、戚帅耳提面命亲自教授,朕亲自查看其秉性,可堪重用,尔一言朋比为奸,可是说朕这个讲武学堂的校长,是这奸党党魁吗?

吴允贞被责问到羞愧难当,只能致仕,朱翊钧立刻就准了,责令吏部、礼部给他办了个加急,夺了他的官身、功名,让他滚蛋回家了,他是这里面下场最好的一个,因为他没有诬告,李如松的确是耀武扬威,惊扰四方。

九斤火炮炸了一天,围了十三天,那些个圩寨圩主们,吓的纷纷拆了圩墙,可不就是惊扰四方吗?

“冯保,去,告诉大明那些个种地的学子们!他们定好生备考,若是能考中,朕许他们青云直上!”朱翊钧终于将今日的奏疏处理完了之后,揉着眉心对着冯保大声的说道:“若是考不中,以后就不要再说自己是个读书人了!”

“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朝里的贱儒实在是太多了!”

在大明谈暴力失控是个伪命题,就这帮读书人这些个伎俩,朱翊钧看了都头大的很。

朱翊钧就是少壮派的头子,这帮人连出身讲武学堂的庶弁将都敢弹劾!

简直是欺天!

“陛下,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发来了奏疏一封。”冯保将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的奏疏放在了陛下的面前,这本奏疏的内容,冯保已经看过了,十分的大胆。

“哦?”朱翊钧拿起来奏疏,看了几行字,就乐了起来。

李如松对京堂之事也不是一无所知,这次言官们的连章弹劾,也在李如松的预料之中,他既然敢这么干,就是有应对之法。

而这次李如松在奏疏中只字不提朝官的攻讦,但字字句句都是在应对朝官的攻讦。

“有意思,有意思,李如松这个家伙,也终于学会迂回了!而且是对大明的文官最擅长的辩经之道,选择了迂回,好好好!”朱翊钧拿着奏疏连说了三个好。

相比较李如松这本奏疏的内容,朝臣们的攻讦,朱翊钧对李如松的成长更加欣喜。

李如松没有正面回应朝臣们的攻讦,而是迂回,他的这本奏疏核心就俩字,加税。

以公五、民四、地主一展开分配。

也就是朝廷的藁税为50%,地主的佃租为10%,剩余的40%为民自有,苛捐杂税一律摊入田亩之中,这是王崇古均田役疏。

“臣曾就学长崎总督徐渭,天资愚钝而不得寸进,常引徐总督扶额叹息,臣问徐总督,为何三十税一,天下百姓仍然颠沛流离?以致于辽东多关内汉民投奔,徐总督久坐无言,无法应答,臣愚钝,至而立之年,终解少时之惑,皆因朝廷税轻所至。”朱翊钧念了李如松奏疏的第一段。

大明田赋,三十税一,这是很好很好的仁政,但是如此低的税赋,百姓仍然生活困难无比,到底是因为什么?

李如松在保定府看了许久,终于看出了点门道来,都因为朝廷的税赋太低了!

“《汉书·食货志》有云: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何解?自汉起,朝廷三十税一,实际乡土之间则为十税其五,名义为三十税一,黎民负担却不减分毫;名三十税一则朝廷弱,实十税五则豪民强;穷民苦力担税未变,豪民强,朝廷弱,天下疲惫。”

朱翊钧又读了一段,他指着奏疏说道:“你看到了没?李如松在引经据典,哈哈,若是让徐渭徐总督知道了,怕是下巴都要掉地上了!”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到了王朝末年,都伴随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穷的当裤子,世家大族富得流油,最后就是天下大乱,群雄蜂起,致使生灵涂炭。

徐渭对李如松的读书就四个字,两眼一黑,实在是有点朽木不可以雕也,熊廷弼那样文武全才,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李如松自己有武力在身,就越不喜欢读书了,徐渭也管不了,最终李如松也就是识字而已。

现在,李如松学会引经据典了。主要是戚继光俞大猷的言传身教,戚继光是手不释卷,闲暇的时候就会读书,李如松渐渐发现,戚继光的才智不完全的来自于天赋异禀,还有不断的学习,这让李如松感触极深。

不用人劝,李如松自己就开始读书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李如松学会了贱儒的手段。

引汉书所云,就是证明这种现象,自古就存在。

“豪民越强越兼,越兼越强,朝廷轻税,则豪强恒强,反而加剧兼并之祸!”朱翊钧读着读着发现李如松说的还有几分道理。

李如松在奏疏里的从供需角度出发,基于矛盾说,从两个视角去观察了这个问题,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则是朝廷收的少,豪民收得多,那豪民一定会比朝廷强,那朝廷还想管豪民,就是无稽之谈;

而自下而上,则是从供需角度去考虑,朝廷的税太轻,豪民就可以把地租赁给更多的佃户,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基本逻辑形成,豪民的议价能力变强,而家丁奴仆的实力也在增强,强人身依附关系建立,地主从一块土地上的朘剥量增加,豪民聚敛速度增加。

李如松将自己的观点阐述之后,提供了论据。

自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寇京畿,保定府建圩墙以自保以来,朝廷能收到的税累年减少,本来是地方衙门的苛捐杂税,都被圩主们收走了,而圩主们兼并之数,超过了过往一百七十年的兼并总和,最终才导致了把人堆肥这种惨剧的发生。

“轻徭薄赋害穷民,与民休息多虚耗。”朱翊钧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观点,但是他发现李如松说的很有道理。

李如松这本奏疏,从现象到问题,再到原因,再到解决办法都提了出来,公五,民四,地主一,就是李如松给出的办法。

加税,只要朝廷狠下心来加税,兼并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先生这是捣什么乱啊,他居然在浮票里表示了赞同!”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浮票,眉头紧锁。

冯保十分确信的说道:“先生对于贱儒攻讦振武之事,极为不满,先生不满,这加税就是在刨根,朝堂财用日足,清丈、普查丁口相继完成,将丁口摊入田亩之中,厘清税赋,而且先生一直想推行一条鞭法,这也是财税的革故鼎新。”

“加税,加来加去,最后还是加到小民头上,不加。”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李如松说得再也有道理,也不能轻易加税,因为都是给穷民苦力增加生活负担。

“陛下,先生也说了,那都是加税加的不够多。”冯保试探性的说道。

佃户的劳动是有极限的,如果朝廷要五成,乡贤缙绅还要五成,超过佃户生活所需的极限时,佃户自然要求豪民减租,豪民不减租怎么办?高阳何氏的灭门惨案就是例子,这就是加税加的不够多的逻辑。

这也是五成这个标准的由来,当豪民从土地中无法朘剥足够的财富时候,土地的收益就会大幅度的降低,这个时候豪民兼并的欲望就会直线下降,转而看向手工作坊,更大规模的生产就会出现。

“先生还说,要把各地常平仓纳入考成,对粮价进行考成,对粮食的价格进行严格限制,减少粮食的收益,这样粮食才能四通八达。”冯保进一步解释了张居正对李如松奏疏的补充。

常平仓自汉代就有,是为了调解粮价,储粮备荒备灾,以供应官民所需设立的粮仓,而将常平仓的运作纳入考成法,让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减少土地的产出,这样一来,反而抑制了兼并,促进了粮食生产。

这是基于大明现状的政策,兼无可兼,并无可并的局面,当粮食的收益较低时候,粮食的交换价值大幅度下降,其使用价值就会得到突显,而田亩也会自然而然的从豪民流向小民,种出来的粮食才能到人的肚子里。

“先生还真的是读书人啊,加税、降低粮价,双管齐下,这么搞的话,民乱四起。”朱翊钧撇了撇嘴,拿起了朱笔,否定了李如松的奏疏,也否定了张居正的意见。

李如松这本奏疏是一句也没提朝官对他的攻讦,但字字句句都在反击,他在刨根,刨势要豪右的根儿。

土地是这些出身势要豪右、乡贤缙绅的命根子,李如松就是奔着朝官的要害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