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锦上添花易(二合一,还欠两章明天补。)(2 / 5)

作品:《影视都市从四合院开始

“之遥,谢师傅,你们这已经喝上了,而且你这木雕坊为什么关门了”

“反正也没什么生意,一时半会不开门也没关系。之遥,这就是你给我找的能人?”

谢之遥说道:“当然,大伯,你别看赵舒城年轻,本事却大的很,现在年纪轻轻就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跟董事。”

“你们刚才聊什么呢?看上去都兴致不高的样子。”

“我们正在说木雕坊未来怎么发展的事情,现在机雕这么快,手工雕刻没有太大的竞争力,甚至都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了。所以想问问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赵舒城笑着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就跟现在学习画画的人一样。自从照相机出来之后,学习画画的人也曾经有段时间面临吃不上饭的情况。咱们国家因为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的是意境,所以面临的冲击还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国外的花嫁来说,他们一直都是以写实油画作为主流的,面对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绘画一副还原客观物像本来面貌的写实油画,用照相机拍出来照片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甚至就算是算上冲洗照片的时间也不过几个小时就够了。甚至如果需要,底片可以冲洗很多遍,几十张甚至几百张照片都不是问题。”

“而创作油画的人则不同,他们就算是想要画同样的一副画,也需要很多的时间,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跟原画作有一些不同。除非是单纯的临摹,这样才能复制同样的一幅画,但是也不可能短短一天弄出几十上百幅。那时候很多原本靠着给人用油画画像扬名立万和维持生计的画家就感觉自己的手工作坊面临大机器作坊的竞争。”

谢和顺听到赵舒城这样说,有些感同身受,自己现在何尝不跟那些画家一样呢。

“那他们后来是怎么活下来的?”

“有了危机感,自然要寻找新的出路。有的画家从此弃画从影,丢掉画笔,开始搞起了摄影。有的则是干脆改弦更张,另起炉灶,直接从事其他行业的营生。当然也有的矢志不渝,执着的坚守着写实绘画的真谛。但是也有的人觉得这是危机也是机遇,所以开始变革创新,积极探索绘画艺术新的形式。从原本的写实画作,开始变为印象派,抽象派等等,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更注重光影色彩的表现,最终有了很多大受追捧的知名画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莫奈。他的睡莲现在一幅画作要上千万,而且还都得拍卖才能得到。”

谢和顺听到后感慨的说道:“是啊,不变不行,但是我总不能也搞什么抽象派,印象派的东西吧?”

“当然不是让您去搞什么印象派跟抽象派,而是我觉得不管机器怎么发展,人的思维更加天马行空,是走在机器的前面的。”

“现在机雕大部分都只能在平面上进行雕刻,也就是只能用木板雕刻,而不能针对一些立体的木材进行加工。就比如这些浮雕作品,甚至说这个因势利导雕刻出来的东西,你觉得用机器能做的出来吗?还有潮州木雕里面有种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现在的机器根本没办法做出来,只能是人工才可以。”

谢和顺看了看自己的木雕,说道:“我当然知道这些机器做不出来,可我这是三十年的功力,我那些学徒根本等不了这么长时间,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坚持这么长时间。”

“谢师傅,我说话可能不是很好听,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说,之前我跟谢晓夏说过直播或者短视频宣传的事情,您可能觉得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有句话说得好,酒香还怕巷子深呢。”

赵舒城说着看着手中的碗,说道:“就比如这个碗,二三十年前,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的时候,要是这个碗打碎了,要是能修补起来,我们就会修补一下,继续使用。但是现在谁家的碗要是坏了,谁还会修补,都是直接丢了,然后买新的。”

赵舒城说着指着这些浮雕,说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我们大家心里的都有数。可现在附近的人家需要木雕的人多吗?我觉得恐怕不多,而且需要的人家基本上都是自己日常需要,自然需要那些机雕物廉价美的。这就如同很多人想要一张自己的画像,但是他的钱不够,油画价格不便宜而且时间长,而照片满足需求还便宜,要是你,你会不会选择照片,而不要油画?”

“可是……”

“谢师傅,你听我说完。但是油画为什么还能传承下来,而且还动不动出来一个知名画家,一幅画作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难道他们的画是金子做的?我不否认有那种很有艺术的大师画作,但是更多的其实还是人为炒作出来的。毕竟好东西虽然不会被替代,但是如果没有人欣赏,慢慢的也会变得无人问津,甚至最后消失的无声无息。”

赵舒城看着谢和顺,说道:“谢师傅,你不要觉得宣传就是吹牛,就是不好的。可你谢师傅当年能在这里成为优秀的木雕师傅,虽然没有主动宣传,你的东西好,其他人也会给你宣传,然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你雕刻东西,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