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被迫下乡的知青(十九)(1 / 2)
作品:《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张卫军琢磨着,他一向与人为善,周安来了后,他们处得一直不错。周安和杨子恒关系非常好,他是看在眼里的,而他和杨子恒的关系,肯定也是没得说。
如果是这件事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好处,他相信周安应该不会瞒着他的。最起码周安应该不会跃过他只告诉刘宏进一个人的。为人的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
而且看刘宏进刚才的神色,应该不是提前得到的消息。
那刘宏进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咧?
他正琢磨着的时候,就听见杨子恒也报名了。
他不由用寻问的目光看向杨子恒。
杨子恒会意,微笑着握了握拳头回应他。
杨子恒的这个手势他懂,就是赞同鼓励的意思。
那就说明,他也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了。
杨子恒能做到知青们的带头大哥,脑袋并不笨。电光火石,杨子恒突然想到了,哦,原来这事儿操作好了,就是个事实回城啊。
怪不得,瞧瞧,人家刘宏进这脑子,就是灵光,不服不行。
“我也报名,争取多卖货,希望咱们杨家河的制衣厂生意能红红火火。”张卫军也急忙表态,他要做销售员,为村里做贡献!
可能是张卫军平时威信比较高,也可能是大家都有从众心理,一看张卫军报了名,知青们对望一眼,也都踊跃起来。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这做销售员,可是一份钱工资也没有,只能拿提成,要是卖不出去,到年底也没有工分分。大家可得想好了。”见到这么多人报名,周安还是很开心的,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没事,没事,咱们知青呢,就是来建设农村的,能为村里出点力,也算不虚此行了。”
“是啊,咱们从城里来,人头也比村里人要熟些,这销售的工作,舍咱们其谁呢。”
“该站出来的时候,咱们还是要站出来的。”
大家的话是一个比一个说得漂亮。
说的王媛的眼睛是越睁越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怎么突然间,大家的精神都升华了?
这升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呐。
明白的是明白了,不明白的照样不明白。男知青们都报了名了,包括两个老家离杨家河隔着好几个省份的。女知青们报名的倒不多,只有两三个。
周安倒不在意,一个小村里的制衣厂,前期规模也不会太大,也用不了太多的销售人员。
村里集资的事儿,出于低调考虑,周安没有开会,是二赖子一家一家帮忙收的。全村一百八十来户,家家都不少,一家一块钱。
二赖子是这么说的,“投出去这一块儿,家里的日子也差不到哪儿去。可要是少了这一块钱,到时候家家分红,您这里没有,您就真不眼红?真不难过?到时候家里人会不会怨您?放心,赔不了。要是真赔了,三年内,我拿工资给您补上。”
他是正式工,一个月也有三十块。一百八十块也就是他半年的工资。有个别犹豫的,听二赖子这又吓唬又保证的,也不想将来在儿孙那里落个埋怨,说来也就一块钱,也算不上多咬牙,就都投了。就连村里条件最差的杨天赐杨大爷,也找大队部借了一块钱,说好了年底从生产队上的分红里扣。
这就是二赖子和乡亲们的人情来往了。工厂办成功了,那些犹豫过的,肯定是要在心里感激二赖子,就是失败了,人家也说了拿工资赔。乡亲们也得说一句这孩子不错,心是好的,这是记得村里人这些年对他的好呐。
因为保底的事儿,二赖子就这件事在村里颇是刷了些好感。
“星宝哥,你真不怕我赔了啊?”周安拿到钱,颇是感慨地问道。
“哥哥我相信你。就交你这个朋友了。”二赖子拍拍周家的肩膀。因为周安让他得了份工作,他对周安有种莫名的信任。
况且,他也想过了,要是真赔了钱,大不了就是每月省点还给大家就是了,一家也就一块,不伤筋不动骨的,慢慢还,没人会为这一块钱怎么样他的。
可要是成功了,周安这个朋友,他就算是交下了。他一家一家去说,也费了不少力气呢。
“星宝哥,这个人情我记下了。”家家都投了资,也就省得将来做大了有人眼红来搞破坏。最起码也是给他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呢。这份人情,他得领。
周安给二赖子道了谢,让会计袁亮把钱收了。袁亮就是那个号称家学渊源,家里老爹也当会计的那个。周安考核了一下,他算帐水平确实不错。厂里面,他总要有一个自己人。
表哥杨子恒和张卫军都有意思回老家去做销售,袁亮他也打听了,为人还不错。他这边就想安排这么一个人,杨大队长摆了摆手,给了周安这个面子。
然后就是村里开会,一是说租借缝纫机的事。二是厂里招工的事。
这年月,一台缝纫机可不便宜,一百大几,还得有缝纫机票才能买到。周安和村民讨价还价,最后谈的是每月两块钱租借费,招工的时候,家里有缝纫机的优先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