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五代十国往事 / 章节正文阅读

(2 / 2)

作品:《五代十国往事

“来都来了”的精神,奋灭汉之余威,挥师东进,果真对幽州发起了攻击。

屯驻在幽州的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等前往阻击,失利于沙河,宋军乘胜包围幽州。

耶律沙、耶律斜轸等也从太原战场抽调到了幽州战场,并立刻投入战斗,勉强稳住了颓势。

赵光义对于幽州志在必取,将幽州重重包围。宋军携

“北定三关”之威名,乘吞并北汉之新锐,幽州军民恐惧不已。宋军双管齐下,在巨大的武力威慑下,不断用尽各种办法招降,瓦解守军斗志。

此举很奏效,不少辽军将领偷偷出城,投降宋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提升士气,后果不堪设想。

辽南京留守韩德让与部将刘弘亲自登上城墙,一方面是指挥战斗,而更重要的任务则是防止己方人员变节投降,韩德让24小时不下城墙,但仍然无法提高日渐低落的士气。

来援的耶律学古无法突破宋军的外层包围,冥冥之中他想起一位幽州前辈——刘仁恭,

“挖地道!”最终,耶律学古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入城中,坚定了守军的斗争意志。

晚上,宋军组织了三百人的敢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爬上城墙,耶律学古率部将其歼灭。

听闻幽州旦夕不保,耶律休哥主动请缨,率部奔赴幽州前线。当时正值傍晚,耶律休哥命部队每人手持两把火炬,以为疑兵之计,与耶律斜轸左右奋击,耶律休哥身披三创犹力战。

城中的耶律学古得知援军赶到,立刻出城列阵,擂鼓呐喊,以助军威。

宋军由此而败,地点是高梁河。这就是

“高梁河之战”。实际上此战诞生了两个

“车神”,一个是乘驴车而走的赵光义,另一个则是重伤不下火线的耶律休哥。

据记载,耶律休哥在激战中身披三创,宋军溃散后,耶律休哥

“创甚,不能骑”,但他依然

“轻车追至涿州”,缴获大量战利品。事后辽国人总结经验教训,其中一条非常引人深思,那就是赵光义也许是急于建功立业,在围攻幽州时没有

“网开一面”。兵法云:围其三面。这样,意志不坚定、贪生怕死的守军就会从这条生路逃走,继而削弱防守力量。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一旦投降,就会连累家人,而如果是逃走,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宋军包围幽州之初,辽国朝堂上下一片

“议弃幽、蓟”之声,幽州守军并非精锐而多为老弱病残,抵抗意志本来就很薄弱,又受

“北定三关”的惯性认知影响,当听说宋军杀来,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逃跑,

“望风而遁”。然而宋军却快速地将幽州包围,

“为宋师所遏”,不能逃又不敢降,于是被迫顽强抵抗,

“反为坚守”。做事不要太满,要给对方留条活路,网开一面,否则困兽犹斗,狗急跳墙。

景宗对韩德让、耶律学古、耶律休哥等有功将领大封大赏,随后就组织了一次对宋的报复性军事打击,由韩匡嗣、耶律沙、耶律休哥统领。

宋军主帅是刘延翰,负责率主力部队与辽军正面牵制,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则率领一支秘密部队悄悄向辽军背后迂回。

刘延翰原本遵照赵光义的

“秘授方略”,将部队分成八个方阵,摆出一副找死的姿势,在监军李继隆等人的担保下,才临时违背大领导的指示,摆成前后两个方阵。

开战前,宋军派人表示愿意投降。辽军主帅韩匡嗣大喜,而作战经验丰富的耶律休哥一眼识破宋军的诈降诡计,说宋军严阵以待,哪里是要投降的架势?

要提高警惕,不要上了中原人的当,中原汉人,狡猾狡猾滴!然而傲慢的韩匡嗣并没有听从耶律休哥的建议。

在大宋灭北汉之前,韩匡嗣误判了形势,他急需立功赎罪,所以他又完美误判了战场形势。

韩匡嗣率部前往宋军阵地接受投降,却突然遭到宋军的前后夹攻,刹那间溃败不能止,被杀万余人,三位大将被宋军生擒,损失战马辎重无计其数,唯独耶律休哥一部早就做好了作战准备,坚持抵抗,徐徐退还。

辽国因听信韩匡嗣的分析而在大宋灭北汉的行动中陷入被动,到底有多被动呢?

据说当时景宗正在外面打猎消遣,听闻幽州遭受攻击后,才火急火燎地急归牙帐,然后

“议弃幽、蓟”,大家竟然一致同意放弃抵抗,就是在这时,耶律休哥主动请缨,愿带十万精兵驰援幽州,才有了日后的反败为胜。

好不容易取得了

“高梁河之战”的胜利,让赵光义抱头鼠窜,正宜乘胜追击,哪知道又是韩匡嗣的盲目自信而损兵折将。

景宗暴怒不已,历数韩匡嗣

“五大罪”:违众深入,行伍不整,弃师鼠窜,侦候失机,捐弃旗鼓。每一条都是杀头的罪过,简直死有余辜。

于是景宗决定数罪并罚,判处韩匡嗣死刑。皇后萧绰极力求情,毕竟这是她情人的爹。

经萧绰的运作,韩匡嗣被免除死刑,但兵权被剥夺,由耶律休哥出任方面军总司令。

不久之后,韩匡嗣的封爵由燕王降封为秦王,耶律休哥被提拔为北院大王。

次年10月1日,景宗祭祀天地及兵神,又祭旗鼓,向上天祈求好运,因为他要兴兵南下了,这一次,他也要御驾亲征,让中原人知道知道,契丹人不是好欺负的。

巧了,辽军要报幽州的一箭之仇,而赵光义也急于一雪

“高梁河之战”之耻,听说辽军南下,赵光义随即下诏表示自己也要亲征。

两位帝王要正面对线。11月,双方先锋部队在瓦桥关爆发激战。辽军凭借人数优势包围了瓦桥关,守将张师突围而出。

景宗亲自督战,抬手点指道:“谁肯擒此贼?”话音未落,耶律休哥跃马而出,如关圣帝君附体,直冲阵中,手起刀落,斩张师于马下,辽军士气大振,呼声震天。

宋军则败退城中,死伤无数。几天后,宋军临河列阵。耶律休哥再次勇挑重任,担当冲锋队长,就在他临出发的前一秒,景宗紧急让他换马而战,只因耶律休哥此前一直骑乘一匹黄马,景宗担心他会成为宋军集火的目标,故而御赐一匹玄甲白马。

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涉河冲锋,宋军的

“击贼于半渡”在自杀式冲锋的耶律休哥面前失效,很快就被冲散,四散遁逃,尸横遍野,耶律休哥生擒数将,安全返回。

景宗赐给他御马金盏,并赞誉道:“你比传说中的还要厉害,如果辽军人人都像你这样,何愁天下不被平定!”关于这次战役的细节,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宋军说是崔彦进在瓦桥关大破辽军万余人,斩首三千余级,于是辽国人就抱头鼠窜了;辽国人说

“宋兵复来,击之殆尽”,我们见好就收。双方的说辞虽然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他们说的全部是实话,只是没把全部的实话说出来,都各自摘选了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部分,所以同时保留双方的说辞,就得出了真相:辽国是要对大宋发动一次报复性军事行动,或者说大规模武装劫掠,传统技能——捞一票就走,宋军的大部队来了,辽军就撤退,绝不恋战,只求财、不玩儿命。

而当辽军撤退的时候,被宋军揪住尾巴一顿暴揍,负责殿后的或者说撤的最慢的那一万余辽军被宋军

“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