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红楼之我在红楼开客栈 / 章节正文阅读

抄方子(2 / 2)

作品:《红楼之我在红楼开客栈

反正那些有些的富商,掐尖爱美又不差钱的贵妇小姐、以及爱攀比的富家子弟,大多会为这种香皂买单的。

祁徽瞧着自己写下的销售计划,唇边满意的露出了一个笑容。

他早就想要赚狗大户的钱了,客栈上分敲诈不到,但这下不就叫他宰到了!

他希望多宰点那些奢靡的盐商、巨富的官员,好让他赚得腰缠万贯,钵满盆满!

祁徽写下这两样方子后,他又立即写下了盐田晒盐法。

刚才他查阅资料的时候,越发清楚这个盐田法有多烧手。

此前他觉得两淮盐税,是国库里的大头没错,但查了资料后,发现两淮盐税是更加至关重要要的存在。

《元史》中记载:“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到了现在,林如海管着两淮盐税,已经占了康熙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

制盐方法的变革,会让盐变得更容易得到,相应的也会引起盐价、盐税的波动。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非没有。

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的制盐法还是熬波煮海式的煎盐法,不仅需要人力,也需要耗费许多柴火。

当时的盐商余岱想到了用了板晒法,所谓板晒法,就是用木板摊晒海盐,减少人力和煎盐的柴火,并提高的食盐获得的速率。

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方法,却使得他的私盐泛滥到两淮,威胁了得利者,使得盐区矛盾尖锐,继而引发了盐政危机。

余岱的私盐也出名了,被当时的人称作“余私”。[1]

当时余岱只用简单改进,用木板晒盐,就能引发如此大事。

现在祁徽写下的用盐田制盐的法子,更是彻底告别了过多的人力,且只用太阳晒盐,成本降到了最低,出盐率却提到了最高。

诚然,这个方子可以降低盐价,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事情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达成的。

除非康熙帝能够进行盐制改革,无论是从产盐、售盐、还是官盐、私盐的利益分配,以及盐价和盐税,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否则,这个改革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阶矛盾加剧。

祁徽觉得,就算他现在给了林如海这个晒盐法,林如海现在也不敢将它递给康熙。

因为牵扯太大了,或许等林如海离开两淮,不管盐道上的事情后,林如海才可能会把这张单子,呈到康熙的案头。

当然,盐是刚需,薄利多销也能赚取丰厚利益,丰富国库,也可以惠及百姓。

康熙不年轻了,他的国库银子也渐渐开始变少,国家贪污之事也频频出现。

所以康熙得到这个方法后,他有没有改革盐政的决心和魄力,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正若是他年老软弱不敢改革了,那还有一个手段果决铁血的四阿哥胤禛在后面等着呢。

祁徽写完这三个单字,就打算暂时不写了。

虽然还有很多穿越人士,可以用的金手指,但好东西不能一次性拿出来,得先有个引子,等后续时间合适了,再拿出来才对。

不过,祁徽觉得肥皂的利润和酒精的意义,也足够重了。

凭借这两个方子,他不仅能赚到钱,也能提高来都来了客栈的知名度。

只要日后有人使用酒精,有人用了肥皂,就很可能说,“这是来都来了客栈里的祁掌柜,提供的方子。”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使用酒精的人越多,肥皂香皂传播得越广,他的客栈也能更为人所知,更能吸引客人入住。

到时候他的客栈客似云来,客栈就能快点升级了。

祁徽把纸张收到前台柜子里锁好,就见郑循正弯腰趴在大厅的玻璃大门边,不住的往外看。

他关电脑时看了一眼屏幕,发现已经九点半了。

对于土生土长的清朝人而言,这个时候,他们大多已经熟睡了。

祁徽不由对郑循询问道:“郑老先生在看什么呢?天色已经晚了,您还不上楼歇息吗?”

郑循连忙扭头,脸色有些凝重的对祁徽道:“祁掌柜,好像有人来了。我仔细一瞧,发现他们好像带了棍棒之类的,看着来者不善。”

这大晚上的,傍晚还下雨打雷,路那么难走竟然还有人进山?手上还拿着棍棒,不会是什么山匪强盗之类的吧?

祁徽面色也严肃了起来,他也往门边走去:“我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