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十节 香港规划(2 / 4)

作品:《临高启明

原本企划院、殖民贸易部、轻工业部和农业部都对香港都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把它建成一个类似新时代的东方明珠一样的样板城市。但是邬德从大图书馆调来了旧时空的几种二十万之一的香港地图:包括城市交通图、地质图、地形图,勘探队最新绘制的本时空的香港地图也取来进行了对照。一组分析人员调阅了大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香港的人口、矿产、工农业的资料。结果发现香港岛本身的发展潜力小得可怜。

港岛本身缺少空地,平地基本集中在维多利亚海湾沿岸,狭长的地形使得这里除了布置码头之外很难再有足够的地皮供应给工业和农业。

最致命的一个问题是缺水。就港岛本身来说主要依靠山区的修筑的几个水库来供应用水。20世纪的香港政府大力保护山区植被,增加山区的蓄水能力,在山区修筑多个水库。即使是这样,港岛本身的供水量也只能勉强够港口运作使用。1960年代港岛就发生过严重的水荒,居民不得不计口供水。现代的香港的供水完全是依靠从大陆管道输水才能满足城市需求。

这样一来,原本雄心勃勃想在香港上马大搞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各方都泄了气。工业是耗水大户,没有充足的淡水供应,生产就无法运行。工业部门原本打算在港岛上修建造船厂,就近利用广东丰富的劳动力和木材资源进行批量化造船,迅速扩充临高的运输船队。现在发现这个计划的实施难度很大。

根据企划院的规划人员的估计,如果要在香港设船厂,只能选择在维多利亚海湾的北岸,即九龙塘地区。但是九龙塘的状况并不比港岛本身好多少,当地的水源同样不足以支撑工业,而平地面积非常有限。

不管搞工业还是搞农业,香港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地点。缺水、缺能源、缺地皮――确切的说缺平地……1949年以前,香港的经济水准不但比不上上海,比广州也要相差一截。香港在20世纪后半叶能够成为国际性都市,“东方明珠”,靠着49年以后作为中西交往的唯一窗口获得的巨大利益,也得益与作为维持“窗口”正常运作获得的大陆的能源、淡水和粮食副食品供应。

当然,如果要投入大本钱开发,把香港搞成一个工商业基地还是可以的。但是企划院经过调研认为这样的投资价值不大――二五结束前后穿越集团的局面势必要扩展的广州。在广州无论做任何投资建设都会比在香港方便的多。

邬德在连续召开几次香港开发的工作会议之后认定:香港的定位是贸易窗口、军事基地和物流转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