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口才代表一种实力(2)(2 / 2)
作品:《说话不要太老实》上述例子中,成公贾如果直接向庄王进谏,就违抗了庄王先前的命令。
所以他采取了“出谜语”这个方法,拐弯抹角地绕着弯子说,让庄王自己领会。
拐弯抹角能激起人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说服力更强。
运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时有几个特点:
一、需要借助中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等等,就事论理;
二、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以免造成对立局势;
三、换角度提出劝谏,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对方自己悟出,使其在自我启发中认识错误,这样既免除了对方心理和面子上的顾虑,又便于改正错误和接受意见。
《战国策》里记有这样一则“南辕北辙”的故事。
说的是从前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
他对魏王说:“我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正赶着车向北走,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
我提醒他,‘若要去楚国往南走才对’,可那男子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
’我说:‘马是好马,可是你却弄错了方向。
’那男子又说:‘我带够了旅费。
’我说:‘你的旅费够了,但你的方向走反了。
’可那男子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诚然他具备了所有条件,可他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楚在南,他却向北,因此,他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越远。
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
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日远矣。
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
魏王听过故事后,若有所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这里,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说话的大智慧:
有理不在声高。
理直气和往往能比理直气壮收到更好的效果。
4、聪明人自我批评,老实人自我表扬
自我批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既能取得别人的监督和帮助,又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最终赢得别人的认同。
但有些老实人不喜欢被人批评,更不喜欢自我批评,而是喜欢自我表扬,非但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而且是不正确看待自己、自高自大的表现。
这种人常常不做自我批评,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而只是高高地昂起头,好像谁也不如自己。
这样的做法是为大多数人所不屑和讨厌的。
聪明人的故事:
有一次黛博拉在与自己的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道了,于是黛博拉给上司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
黛博拉向上司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司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
上司为黛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说自己如何如何行,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都属上上人”。
结果,同事都说:“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
·多自我批评,少自我表扬
聪明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会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
因为人心是很奇特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再多指责。
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罗嗦”,或“我说的话可能过分点”。
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
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从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森林公园。
他常常带着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
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
你难道不晓得这是违法吗?”
“是的,我晓得。”
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
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
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
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那位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
他说:“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
我有罪。
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有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
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卡耐基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到责备,何不自己先认错呢?
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别人批评好受得多吗?
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对方十之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对待卡耐基和他的爱犬一样。
·夸耀自己的人是浅薄的人
老实人总爱找机会自我表扬一番,其结果,只是向别人证明了你其实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同时给人一种感觉:“这个人所说的话一点也不可信,别听他瞎吹。”
有一个小伙子,头脑灵活、思路敏捷,看起来确实有点儿聪明。
一次他去一家大宾馆应聘。
主持面试的客户部经理,在同小伙子谈完一般情况后,便问道:“我们经常接待外宾,是需要外语的,你学过哪门儿外语,水平如何?”
“我学过英语,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有时我提出的问题,英语老师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他不无自豪地说。
经理笑了一下又问:“做一个合格的招待员,还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经理的话还没说完,他便抢着说:“我想是不成问题的,我在校各门学习成绩都不错,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员工作绝不会比别人差。”
“那么说,就你的学识来说,当一名招待员是绰绰有余了?”
“我想,是这样。”
“好吧,就谈到这里,你回去听消息吧。”
他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不录用。
小伙子本来想自夸一番,以便获得经理的信赖,没想到结果是抬高自己,反而没给人留下好印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在兔子还未倒地之前,千万别吹嘘你打死了兔子。
事情未成功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你需要的是谦逊而不是吹嘘。
·没有谁是说话的“全能选手”
有的老实人自信过头,对自己的评价甚高,对别人的评价却过低,在任何事情上都敢发表高见,好像他什么都懂似的。
尤其是一些领导者,以全才自许,把自己当成各方面的行家,凭着感觉以及一知半解的一点东西,喜欢对任何人任何事情指指点点,即使在专业人士面前也不例外。
而且他的言论不容挑战。
一旦按他的主张决策并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他仍不认为那种自以为是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以“交了学费”一推了事。
这种过于自负的人无疑是让人讨厌的,他们也许真的很强大,却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欢,注定会过得很孤独。
自命不凡的人,把自己当成全能选手,一身兼有“先知”、“教练”、“裁判”、“批评家”等多种资格。
比如,当你出错正在懊恼不已的时候,他先知先觉地告诉你:“我早就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了,告诉你不要那样做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傻了吧?”
他以前对你发过这样那样的议论,其中有一句的确验证了你此时的失误。
可在当时,由于他的议论太多,甚至自相矛盾,你根本分不清哪一句才是对的。
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候,他自信地告诉你:你这样做是错的,你那样做是错的。
然后他又自信地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可是如果你真的按他的指点去做的话,十有八九是劳而无功。
因为他教给你的方法往往不切实际,而是想当然的结果。
自命不凡的人大多自信过度,让人望而生厌。
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人,就有必要尽力回避以下列举的种种习惯。
这些习惯会使人对你的智慧和人品产生怀疑,任何想要培养个人魅力的人,都应远离这些习惯: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时偏偏爱说话;
“我”字当头,而且经常毫无顾忌地打断别人的话;
以傲慢的态度提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不请自来或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似乎他天生具有打扰别人的权力;
自吹自擂,总是试图表现得比别人高明;
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而任意对事情发表意见:
嘲笑社会上一切不合己意的新生事物:
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当着他人的面,批评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当场表示不喜欢,缺乏应有的礼貌;
为错误做辩解。
无数老实人之所以与成功失之交臂,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自欺的理由。
像什么“如果每天不堵车,我就不会经常迟到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要是早几年我也会成为xx行业的精英;如果我有xx的学历我早就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了……”等等。
每一个借口都是自欺欺人的。
在某些时候与某种程度上,这些借口看起来只是拿来应付别人、推诿别人而已,可归根结底是自己拿来当作原谅自己,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理由。
在你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次机会。
·有错认错才叫会说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该如何处理。
做错事情之后,向人低声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时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别人谅解的。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生硬。
任何人都会进行辩解。
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斯尼德指出:“如能使对方感到出现目前的过失是事出有因,而且保证不再会重复,找借口辩解会消除一定的紧张情绪。”
暂时的终止辩论,偃旗息鼓,这是在论战中不慎失误,形势对自己明显不利时,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振作精神,调整战术伺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有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
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你将败得更惨。
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
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
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其葫芦里藏的什么药。
有的人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理解,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
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
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往往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一种会说话的表现。
·失误不应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
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
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
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
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
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
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长还是撤了他的主任职务。
而这个教授呢?
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
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
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
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原因。
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
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
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来自有意还是无意。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做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真诚,不应当虚伪,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我们应该向那个指出教授不诚实的学生报以敬意,我们应该对那个校长给予赞扬,当然,我们更应该向那个不因为失误而宽容虚伪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
·道歉不仅仅是认错
与人交往,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就难免得罪人,有时甚至给人家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对此,聪明人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人家道歉,并主动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总是能得到别人原谅的。
倘若你发现自己错了,又不能及时向别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计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其结果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谅解,相反,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人格、形象上的损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简单地说,道歉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诚恳,二是要及时。
及时而诚恳的道歉有以下几种方式。
(1)表示有所醒悟,希望得到谅解
三国时,公孙渊在辽东割据,害怕曹操征讨,就给孙权写信要归顺东吴。
孙权决定派军队带着钱财支援他,并封公孙渊为燕王。
大臣张昭认为公孙渊不可靠,极力反对孙权这样做,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孙权最后还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张昭一气之下,不去上朝,孙权也生气了,派人把张昭家的门给堵上了。
张昭更不示弱,让家人在门里又堵上了一层。
后来,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人,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几次到张昭家认错,张昭就是不见他。
一次,孙权又来到张昭家门口,高声喊张昭的名字,张昭仍卧床不起。
孙权派人烧他的门,本意是想逼张昭出来,但张昭把窗户也让人关上了。
孙权一看,连忙让人把火扑灭,自己一直在张昭的门前站着。
后来,经过儿子的劝说,张昭终于露了面,孙权一看,非常高兴,赶紧把他让到自己车上,一路上自责不已,请张昭原谅。
从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弃前嫌,希望得到帮助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市。
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
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
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赶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
华盛顿当场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给佩思送去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地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
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3)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理解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总理来中国访问,拟签中德友好互助条约。
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
然而由于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
周恩来总理看到报纸,立即打电话向已到外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
当天下午他把有关领导和记者请到办公室开会。
在了解问题发生的经过后,他说:“我只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不发表,却没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
然后,总理才对有关人员指出错误的性质、影响,及各自应负的责任和教训。
周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道歉方法,使民主德国总理很受感动,并表示谅解。
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通过道歉表示你对这个错误十分重视,并希望重归于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说话的大智慧: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什么事,而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只会使用华丽的辞藻高谈阔论,只会惹来别人的阵阵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