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3)(2 / 4)

作品:《说话不要太老实

对于工作中制定目标,也是如此,聪明的领导者很少为员工制定目标,而是引导员工自己制定目标。

在与员工交谈的时候,他们善于运用问话,而不是运用结论、批评或者是命令。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对方多说话,对方说的话越多,自己接触的东西也就越多,自己对事情的理解也就越有把握。

当别人跟你说了很多话的时候,自然就当你是他的朋友,进而也愿意倾听你的说法。

事实上,你要想多认识一些朋友,就要善于做认真的听众,善于听完别人的意思。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实人都只顾说,而不愿意认真倾听。

当我们只顾着说的时候,我们就是把说话当成了说话,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

事实上,这种高明和优越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而已。

在别人心目中,不过是些陈词滥调或者是毫无意义的自圆其说,原因在于,你不愿意倾听他的话,他自然有理由拒绝你的话。

在我们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其实要想达到好的谈话效果,并不难,只要懂得去倾听,懂得在说话的时候给别人留有余地就行了。

在谈话中,我们要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我们要善于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会让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情况。

事实上,当你听完了很多人意见,了解了很多想法后,你完全可以对所有意见和想法做一个总结和归纳,而这种总结和归纳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

很多人的很多谈话,到最后不过是无谓地浪费时间而已。

在谈话中,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求我们善于提问题,善于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寻求别人的帮助。

当我们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实际上是告诉别人:没有你,我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体会对别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因为他会感觉到,对于你来说,他很重要。

与其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好为人师,不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起来。

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实人,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毫不理睬,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就是最正确的。

事实上,即使自己是正确的,即使曾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那都只代表着过去。

人生所要面临的是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验,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真的很多时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况且别人也乐于帮助我们,乐于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为什么我们不乐于接受呢?

·人不可太滑,话不可太圆

人不可太滑,话不可太圆。

人太滑则无信义,话太圆则无意义。

燕国曾有一位官至相国名叫子之的人物。

有一次,他正与部下交谈时突然问道:“刚才从门口跑出来的是匹白马吗?”

显然,这是谎言。

“没有,没有什么马跑出去呀!”

“没有看见呀!”

大家异口同声地加以否认。

但是,其中一位却走到门外,又来报告说:“确实有一匹白马跑了出来。”

子之由此知道身边左右谁是不诚信之人。

以上故事中的下属处事过于滑头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上级的一个小考验而已。

其实,语言的奥妙就在于无论正说反说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难免给人说得太圆的感觉,为人所不齿。

西汉成帝刘赘在当太子时,他的叔父(即在位元帝的弟弟中山王刘竟)去世,刘骜参加吊唁,竟然没有一点哀恸的表示。

元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像这样不仁慈的人,怎么能去供奉宗庙,作为老百姓的父母。

眼看太子的地位难以保全,这时太子的监护人史丹先生急忙出来为太子辩解,他说:“这可不能怪太子,是我看见陛下过于悲伤有损龙体,所以特别叮嘱太子不要再在父皇面前表露悲伤之态,以节陛下之哀。”

元帝听了此话这才恍然大悟。

暗自自责自己差一点错怪了太子。

认为太子并非不仁慈。

是啊!太子如此“深明事理”,怎能不“仁慈”呢?

也许史丹的辩解太天衣无缝了,竟使他没有悟出真相来。

然而真正正直的人并不会喜欢那些太滑的人。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宴请宾客也只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有一天,朝中有个左拾遗叫张德,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

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也许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荤腥味了,今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自然也十分高兴。

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在临散席时,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

张德叩头拜谢。

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

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

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

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

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点地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

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奖封。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

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

张德听后高声喊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

而杜肃惊得瞪大了眼睛。

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

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便赶紧溜掉了。

杜肃向武皇告状,本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主子的忠诚,维护武皇的威严,按理应得到封赏;张德违抗圣旨杀生,按理应当处以死罪。

这本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正当二人静声屏息等待宣判的那一刻,谁知武皇却和他们幽默了一下:告状者遭到痛斥,违旨杀生者得宽恕免死:一个弄得灰溜溜的,一个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于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众人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人是有骨头的,话是有原则的。

人太滑,话太圆都不是好事。

·不了解情况,不随意表态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情况,就不要随意表态。

因为你的表态,不过是显示你的聪明和优越,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而显示自己聪明和优越的人很少有很好的朋友。

有人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宋朝时,范尧夫任宰相期间,诸事办得都让皇帝满意,众朝臣无一指责过他的过失。

他在为人方面更是游刃有余,从来不树任何政敌,总以中庸之道维系人际关系。

他被免去宰相之职后,大臣程颐有一次来见他。

两人相谈多时,范尧夫便若有所思地说起当宰相的事来,神情口吻像是很怀念当宰相时的风光。

程颐责怪他道:“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很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

范尧夫“哦”了一声,似有不信之意。

程颐便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乱民暴动,抢掠官府粮仓,有人告诉了您。

您应当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人遭到了惩罚,这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连忙道歉,显出愧疚的表情,说道:“是啊!当初真应该说一句话啊!这是我做宰相不爱民的过错,您批评得对!”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像这样的大事,地方官已报了很多次,您却置之不问,还是皇上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

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哑然,又连连称自己的不是。

程颐又说了许多话,然后告辞走了。

事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范尧夫的过失,说他并非当宰相的料。

有人把这些告诉范尧夫,范尧夫只是笑着,不做任何辩解。

有一天,皇帝召见程颐问他几个问题。

听了程颐一席治国安邦之策,皇帝说:“你大有当年范相国的风范啊!”

程颐不以为然地说:“范尧夫曾向皇帝进荐过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用手指着一个小箱子说:“那些都是他进言的小札子啊!”

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两件事,范尧夫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