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成为校宣传部干事(3 / 4)
作品:《九零年代艺术家》对此,周海昌只能归咎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习惯,但,这并不妨碍他吐槽:“我发现,你确实比我更懂如何扮演一个普通人,这一点,我得跟你学。”
曾数次跟周海昌提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林初夏,无奈地抚额,却懒得再继续和周海昌探讨,或者,应该说是纠正周海昌这个想法了。
只因,过往那几次的经历告诉她,跟一个固执又博学多才的天才谈论这个问题,不仅没办法顺利说服对方,相反,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对方那套“真理”论调里,被对方拽着鼻子走。
心累!
“这些资料,你家里还有吗?”
周海昌的脸上,难得地浮现一抹困惑:“有,在学校,但,你觉得,适合吗?”
“你按照平时习惯做的?”
天才嘛,大多都有做题时,简略过程,甚至,干脆就只写答案的习惯。尤其,数理化生这些理科。
但,周海昌推荐的那些复习资料,只有小部分是书店里能买到的,大部分都是流传于省市中学的内部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往往是由教研组的老师,按照历年高考习惯压的各类题型。刷完几十套后,就能估出高考时的大概分数。
而,考试嘛,即使并没有特殊要求,但,一些关键的答题过程是万万不能省略的。否则,在封卷不记名的情况下,不论哪位老师看见只有结果的答卷时,心里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念头,绝对是“作弊”,而不是什么“天才”!
这也正是入学测试时,周海昌考了个第四名的缘由。
若不是不是阅卷老师在发现周海昌连附加题都全部做完了,并且,因为题型超纲,略有些难度,而多写了几个步骤,从而在心里生出“发现一个好苗子”想法的情况下,拆了糊名的地方后,特意打电话跟周海昌所在的学校了解过,知道周海昌是个真正的天才,又复查了一遍前面的试题,尽可能地将该加的分数重新加了回去,就周海昌那只写结果,不写过程的答题方式,别说第四名,只怕,连实验班的一百名尾巴都摸不着!
“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