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综穿之一路向钱 / 章节正文阅读

58、七十年代巧媳妇13(1 / 2)

作品:《综穿之一路向钱

二哥三哥两家的动作都不慢,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的。

赶在九月开学之前,家都搬过来了。

让楚然非常无语的是,一家雇了一个拖拉机,把家当都搬过来了。

被褥啥的带过来那很正常,能理解,可那农村用着方便的长条板凳也拿过来能干啥?还有那老式的大衣箱子,里面都能躺个人的,当地农村几乎家家必备的,用着方便,可拿城里来,多占地方啊。偏老人说啥也舍不得扔,本来都给做好的床不用,把那个柜当床用,在上面放个床板,人家就那么睡。

还有又是炕桌又是地桌的,那炕桌是真的没处用去。还有碗柜,连个门都没有,就几块板钉了一下,再挂个布帘子。也都带着。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为啥要把锄头,柳条筐啥的都带着呢?

听那意思,吴家两老还一个劲儿的念叨着,秋收完把粮食都拉过来,当口粮。

您也不想想,如今分了地,能打上万斤的粮食,交完公粮还得剩下好几千斤呢,就那么大的地方,放哪啊?卧室都当粮仓用吗?这是怕家里不来老鼠还是怎么滴?

老人就这样儿,你还没法说。看肖老爹那意思,还觉得他三儿子家这样儿,才是正经过日子的,和吴老爹可有话聊呢!俩老头儿倒是有伴儿了,天天跟一块儿唠嗑看叶子牌。

楚然就特庆幸,得亏自家婆婆不是那样儿的,要不然她得疯了。

自家婆婆那是活儿干不了多少,但你怎么过日子,在外人看来多败家,她都不会那么觉得。

像是现在,一个楼梯,门对门住着,对面锄头板凳的放了一阳台。自家这边儿,大阳台上放着三层的架子,最上一层摆着和几十盆花草,中间一层带拉门的,可以放杂物,最下一层带着架子,可以挂小衣裳,棚顶也有大的晾衣架,可以晾衣服。阳台再没放别的东西。

客厅里又是博古架又是百宝阁的,再加上三面的木沙发和茶几,就放不下别的了。那沙发上都是老太太自己做的漂亮的垫子和背靠,身上衣服不干净都不敢往上坐的那么好看。厨房里也是,满的柜子架子,台面上就放着两个灶两个锅和一个电饭锅,再啥都没有了,干干净净的。厨房连着餐厅呢,放着六人的跟沙发配套的旧椅也是讲究。连厨房的小阳台上,放着两个瓷米缸,还有专门放菜的架子。

卧室更讲究,老两口那屋里,是个老式的雕花楠木架子床,带着白底碎花的床帘,榉木的大衣柜,楠木的矮柜还有红木的梳妆台。

唯一不和谐的是一个原木的婴儿摇床,是师父顺手做出来,给孩子用的,老太太非让放她屋里,说孩子归她哄。

除了这个,那屋里,基本是按她小时候的闺房样子布置的了。

哦,对,还多了一个小圆桌,中间养着一盆水仙,还放着干果,瓜子花生糖果啥的零嘴。

主卧是现代中式,没婆婆那屋那么古典,床是师父自己做的,大衣柜化妆台啥的都是买了旧的,但被楚然用空间里原来的东西换了一下。置物的架子也是师父做的,还做了飘窗,养着灵雨水浇的蝴蝶兰。

最小的房间,孩子还没生,几年也用不上,而且上学之后要常住胜利路那边,这间就改成了书房,带个单人床,也能住。书都是机械类的,师父这两年对外可是很努力的在“补课”,人家现在虽然没学历,但不是没文化了。

吴家两老就搬家那天来了一趟,再说什么也不过来了,说不习惯,没地方下脚,老太太眼睛不好,只说屋里太香了,她都不敢大口喘气儿。

二嫂家在二楼,没老人,带得东西没那么纯朴,可也没强多少,饭桌碗柜啥的也都带着呢。除了床是新做的,基本都是旧的。跟客厅那古董沙发一点儿都不匹配。

四嫂家好多了,他们成家就在城里了,之前加盖那小屋,也放不了多少东西,拿过来都能直接用的,又填置了一些。好歹看着像是楼房该有的样子。

搬完了家,孩子也送上学去了,肖老爹负责接送。

二哥三哥就开始张罗着开业了。

铺子一直没租着。

但又急着挣钱,就先租了民房,那磨豆腐不得有地方嘛。然后买了一辆三轮车,先流动着卖,刚开始一天两盘,没一会儿就卖完,越做越多,二哥干活不惜力,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十盘,卖到下午才回家。能挣二十块钱。但这样,他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人是熬不住的。稳定了每天做五盘,不太熬,一天也有差不多十块钱的收入,一个月顶他之前在渔场小半年的,城里开销大,去掉开销,也顶他以前干三个月。

三哥家的面馆不能流动着卖,人俩也有招儿,去批发市场,那边儿人流大,摊临时的路边摊子。早上三轮车把炉子炭锅啥的都带上,再带个案板,材料一并带上,酱卤提前在家里熬好,面条也提前都擀出来,到地方现煮就好。两毛钱一碗,生意也很不错,一天也能挣五六块,两口子干劲儿特别足。

流动着都能挣这么些,有铺子肯定挣得更多,还方便,都急得不行,到处打听合适的铺面。

楚然肚子月份渐大了,店里她开始培养裁缝,做衣服其实没那么难的。手巧有基础的很快就能上手。楼上买了十台缝纫机,她出图纸,没有人上门做衣服的话,也不休息,全做标准尺雨的成衣,放在楼下卖。一楼成衣店雇上两个售货员,都是口齿伶俐会说的,再雇个店长,管总账,她不用总去的。

隔壁的家具店,师父也是大撒手,石井子是木匠村,肖家堂兄弟好几十个,前面堂兄弟排行靠前的,儿子都比他年纪大。找上几个关系好的,再带上村里手艺好的几个木匠,就能把架子支起来。再在货站旁边买块空地,方便运木头,简单的盖个厂房,就能干活儿。这会儿的家具样式也不多,卖得最火的就是组合柜,年轻人结婚,条件允许的,都会买上一套。再就是床了,床农村是不买的,平房也都是炕,就是住楼房的才会卖。其他书架茶几沙发啥的,走得都很慢。订货了现做都来得及。主要就是各式的组合柜挣钱。

师父只给出图纸,再把一把成品关,店都不怎么管的。给了牵头最有威信的那个堂侄子三成的股份,所有事情都是交给他管,那人也干得很开心。

厂里也轻松一点了,新学期开学之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了,零件厂的技术科分了两个,总厂技术科分了十几个,大厂嘛。这些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脑子相当够用,还很珍惜工作机会,带这种徒弟特别好带。不太难的活也都徒弟干了,他这当师父的当然就轻松,总厂那边儿都不咋过去了。

这不是就有空收拾胜利路的房子了嘛。房子太旧了,除了大框架,差不多都得修整一遍,之前都给改成办公室了,还都得改回来。家具差不多都得现做,自家买的那些老家具,还有楚然空间里存的,都是中式的,可那房子本来就是倭式加欧式的中和的,再弄上中式的家具?那不成了大杂烩了。顺便的,因着楚然惦记那小区的房子,他还得打听着哪一栋有可能买卖的,要怎么操作能成。到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那边。

楚然挺着大肚子,能干的活儿不多,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就想着家里老人年纪渐大了,特别是楚家奶奶,八十多了,再是她之前在家那两年给偷着用灵雨水改善身体,也是慢慢变老的。就买了一堆萝卜白菜黄瓜啥的,在家里做泡菜,放上灵雨水。自家日常吃着,对身体好,用坛子装上,给老家送回去,让老太太和楚爸楚妈常吃着,也好。

现在从三盛裕往来龙城方便多了。下半年,有专门跑线儿的客车了,三天一趟。两块钱一张车票,不便宜,但是确实方便很多。

楚大哥大嫂现在隔上两周就能来一趟,楚然这边儿又是搬家又是大肚子的,不放心来看看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大嫂不是张罗着买房子嘛,也是来看房子。每个月都有新开的小区,不到腊月土冻实了,都有开工的,有的选呢。

在听说铺子的租金之后,嫂子也惦记着买铺子,让楚然帮着问。楚然就知道,卢家这是也没少补贴她,楚家可没钱让她买铺子的。

如今这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政策越来越好,广播上隔三差五的就播南边儿那小渔村的事儿,不是港商就是外商的。资本家都招进来了,做小买卖的做没人管了。龙城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随处都能见到赶着马车进城卖瓜果蔬菜的农民。快秋收了,园子里的菜也都快罢园,收上来自家吃不完的,都能换钱了。再过上一个月,收秋菜的时候,来卖菜的肯定更多。

行势这么好,有多大的能耐都给你施展空间,城郊眼头儿活的农民,现在日子可不比上班的挣得少。渐渐就有了贫富差距了。

前面那些年藏着掖着不敢露富的人家,也都慢慢的显出来了。那些年家家都差不多,这两年再看看,最先富起来的,还是以前就有底的人家多。卢家年前修院子,盖了五间大瓦房,连三间仓房都是砖的,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好些老人儿都说呢,那酒厂要不捐出去,整个三盛裕都是人家的。

也不只是被拱上公社首富的卢家改善大,那么大的公社呢,又是经济活跃的古镇了,藏着富的人家多着呢。要不,才分地两年,全公社盖了砖房的就好几十户,钱哪来的?

所以,大嫂这样儿,别人也是酸一句卢家人心眼儿多,藏住钱了,再说不出别的。都没有肖家人背后多的多呢。肖家老太太分家产,哥五哥儿得了好些金银的事儿,传得满公社都知道,这不是黄金公司报警了嘛,就给传开了。好些人在背后骂地主老财呢。但是骂也没啥用,还是酸的。

楚然在家里不忙的时候,就陪着嫂子逛街看看房子看看行情啥的,走着当锻炼了。常出去走,对街面上一天一个样儿的变化,感受特别的清晰。

到了秋收的时个,街上的人明显少了,都回家收粮去了。

三哥家的摊子也暂时的收了,老家今年的地得回去收呢。两口子回去的,把孩子扔家给俩老人看着,老太太看不了,主要是吴老爹看着。二嫂都不去豆腐房了,在家里照看爹妈和几个孩子。肖家老两口也帮着照看。

秋收一完,直接把打的玉米都磨成玉米和大碴子小碴子,带回来的成品。拉了一拖拉机,回来挨家的送。一家分上两袋子,主要是没地方放。还剩下的,三嫂出摊的时候放在边儿上顺手就卖完了。新玉米贴出来的饼子好吃,且好卖着呢。

紧接着就是收秋菜,大葱白菜萝卜土豆就这几样,家家都是不少存。以前拿本儿买的时候,跟打仗似的得抢。现在好了,农村赶车上来卖得很多,想买多少买多少。好家伙,一家一家的,真是整车的菜往家里搬的。

楚大哥今年也是早看好了行市,收秋菜的时候,组织了马车队,队里谁家要卖菜的,统一收上来再组织人一起进城来卖,一天几十车,进城就被抢了。来来回回的折腾了十来天,才卖完。实在是没有菜可卖的了。这不是各家还得留够了自家吃的嘛。卖完钱,当天回去就能分钱,十天,少的一家能分上几十块,多的人家都有卖了五六百的。那钱挣的,一个个眼珠子都发红,都跟楚大哥说,让来年想法子多给买菜籽,地里粮食只要留够了交公粮和做口粮的,全种上菜,真挣钱呀。到后面一个屯子也凑不出整车的,就不组织车队了,各家有还要卖的粮食菜啥的,自己想法子折腾去吧。

之前住厂里的家属楼,地方就那么大,又是按本儿买,就那么些东西,二哥三哥家给送点儿,楚大哥家给送点儿,四嫂的弟媳妇儿是个情商高的,也给送。都放在四哥家加盖那房顶上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