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古代银铸币(2 / 2)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

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我国古代的秤量货币。

银两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

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

我国古代银币中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

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

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

这种银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

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

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

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

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

“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

“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到了魏晋至隋代,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

1955年在金陵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

这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时期,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

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

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

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

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

1970年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

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

1956年西陕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

1962年西陕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

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

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

(本章完)